大公產品

首页 > 简体站 > 正文

品味生活/「大步川流」喚醒五感藝遊大埔

時間:2025-04-19 05:01:23來源:大公报

  圖:「大步川流」喚醒五感藝遊大埔

  由香港藝術發展局主辦的「城中藝遊」是一個糅合藝術文化與旅遊的項目,期望為香港市民及遊客提供新穎的文化藝術體驗,以不同角度探索香港。即日起至5月5日,「城中藝遊」計劃再次歸來,帶來於大埔的藝遊路線「大步川流」,為香港市民及旅客帶來一趟橫跨生態及藝術、徜徉林村河與吐露港之間的藝文漂流旅程。\大公報記者 李兆桐(文、圖)

  由「藝術到家」策劃,四位藝術家何遠良、何燕兒、姚俊樺以及陳庭分別透過不同媒介探索大埔的故事,創作出四組「期間限定」作品於大埔藝術中心及廣福橋展示。計劃更邀請到不同夥伴及單位與藝術家合作,攜手設計一系列藝術工作坊、劇場、生態藝術導賞團、口述歷史導賞團、單車導賞團等活動,帶領市民大眾深入了解大埔的人文風情與生態環境。

  「大步川流」的四組藝術作品將社區脈絡與生態環境結合,邀請市民探索大埔這片川流之地。作品分別從大埔林村的生態、街坊生活,吐露港珊瑚,以及大埔風水林中得到靈感,以實驗電影、林村小誌設計、藝術裝置以及陶泥形式,呈現大埔的生態風貌及社區生活。其中《白日夢觀鳥屋》《跟住老友大步走》及《珊瑚走上岸》均位於大埔藝術中心附近,於上午10時至下午6時向公眾開放,而《寂靜的風水林》陶泥作品則在大埔廣福橋上展示。

  《白日夢觀鳥屋》聲影動人

  在大埔藝術中心戶外,可以看見一座與眾不同的小木屋。這座小木屋是藝術家陳庭仿照觀鳥屋設計的聲影裝置《白日夢觀鳥屋》,屋內設有屏幕放映陳庭拍攝的實驗電影。

  陳庭介紹,這座小木屋是一個迷你放映室,為觀眾帶來一齣以城鄉生活、萬物有靈為題的半劇情半紀錄藝術實驗電影:主角在夢境中漫遊林村,尋找一隻離群索居的白鷺,然而找到的卻是一位與白鷺很像的花旦,演唱着粵曲《遊園驚夢》。陳庭居住在大埔林村,這個聲影裝置是她以在林村的生活體驗為出發點創作的,希望以這個作品帶領觀眾省思人和自然的關係。

  《跟住老友大步走》集結街坊故事

  在《白日夢觀鳥屋》旁,就能與第二個作品《跟住老友大步走》相遇。插畫家何燕兒在大埔出生、成長,時至今日仍然是大埔街坊。通過與六位住在大埔老街坊傾談,何燕兒細聽街坊們在這個社區的生活痕跡,將他們的回憶集結成小誌,呈現大埔在不同時期的面貌。這本社區小誌有如一本互動指南,讓不論是「大埔人」或「區外人」的讀者都能品味原汁原味的大埔故事。除了社區小誌,何燕兒亦設計互動內容,遊客可在工作坊閱讀小誌的同時,將大埔地標貼紙貼在大埔地圖上,或寫下自己對大埔的印象。

  《珊瑚走上岸》探索吐露港

  繞道前往大埔藝術中心的另一側,即是藝術家何遠良以吐露港珊瑚為主題,創作的《珊瑚走上岸》巨型裝置作品。何遠良與香港中文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珊瑚學院合作,以這一簇色彩鮮艷的超大型充氣珊瑚,重現從前吐露港水底的生命力和美麗。何遠良表示自己十分熱愛海洋自然生態環境,「珊瑚生長在海裏,牠不會說話,所以我希望以(戶外裝置)這個方式發出牠的聲音。」除了大型裝置,何遠良還設計珊瑚充氣服飾、與珊瑚學院合作推出講座等,在用作品還原吐露港海洋美景的同時,喚起觀眾對海洋保護的意識。

  《寂靜的風水林》展示大埔生態

  大埔有多條村落都被風水林環抱,為林村河提供水源,同時亦具守護村落的象徵意義。藝術家姚俊樺以大埔社山風水林及其樹種為題,拓印出一系列陶泥作品在廣福橋上展示。在這個大埔居民休憩和主要的通道上,姚俊樺的作品有如將風水林重新帶入社區,繼續為大埔居民遮風擋雨。姚俊樺亦與香港戶外生態教育協會成員生態學哲學博士蘇英健合作,除了在陶泥上重現大埔樹木、昆蟲等,還開展大埔寨乪河溪生態導賞團,帶領觀眾一同考察這片水域的河溪生態,引起公眾對河溪生態保護的重視。

  「大步川流」路線周邊好去處

  香港鐵路博物館 ➡ 元洲仔大王爺廟 ➡ 吐露港單車徑 ➡ 林村許願樹 ➡ 梅樹坑公園 ➡ 海下灣海岸公園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