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简体站 > 正文

汲寶齋/中西珍寶跨越時空的「凝眸」

時間:2025-03-19 05:01:22來源:大公报

  圖:丹麥泰拉公主藍寶石鑽石冠冕。

  法國皇帝拿破侖的禮物套裝、丹麥泰拉公主的冠冕、來自清朝的點翠鳳冠在同一個展廳裏相逢,以東方與西方各自的工藝和故事,訴說着曾經的輝煌。正在廣東省博物館展出的「凝眸——16至20世紀典藏珍寶藝術展」,通過國內外收藏單位的近400件/套藝術珍寶,向觀眾展示約500年來珠寶首飾製作工藝與藝術風潮的發展變化,講述東西方美學的交融故事。/大公報記者 黃寶儀(文、圖)

  「珍寶首飾給人們的第一印象是璀璨奪目的,可以吸引大家駐足觀看,而博物館展覽是一個窗口,讓我們可以在回顧500年的歷史發展中思考珍寶藝術未來的發展道路。」對於「凝眸」的名字由來,策展人伍洲如是說。展覽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天工巧藝」從材質、工藝、紋飾等方面介紹各式珍寶的精湛技藝;第二部分「時代鏡像」展示不同時期的珍寶藝術在社會變遷的融合、發展和創新;第三部分「東西輝映」講述中西方珍寶藝術在文化交流中的回響和新生。

  蘊含雙親祝福的公主冠冕

  正如策展人所言,觀眾走進展廳入口,彷彿是走進無窮的星空,而靜謐深沉的星河正中,擺放着展覽最吸睛的展品之一——丹麥泰拉公主藍寶石鑽石冠冕。這頂冠冕是丹麥國王法雷迪八世和路易絲王后送給女兒泰拉公主的18歲生日禮物。

  歐洲皇室冠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臘和古羅馬時期。最初,冠冕是以樹枝、花卉編製成的花環,作為勝利或榮譽的象徵。隨着時間的推移,冠冕往往由貴金屬(如黃金、白銀)和珍貴寶石(如鑽石、珍珠、翡翠等)製成,除了成為權力和地位的象徵,也展現當時最高超的工藝水平和藝術成就。

  丹麥泰拉公主藍寶石鑽石冠冕製作於大約1890年,由黃金與白金精心鍛造而成,其上鑲嵌有五顆經過精心挑選與切割的藍寶石。通常來說,冠冕的裝飾性遠大於其文化內涵。但丹麥泰拉公主藍寶石鑽石冠冕並非美而空洞的珠寶,設計中的諸多細節,都隱藏着父母對女兒豐沛的愛。例如,冠冕顏色的選擇頗具深意,藍色與白色常與聖母瑪利亞的形象聯繫在一起,象徵着純潔無瑕的聖潔。冠冕上每兩個主要裝飾物之間均鑲嵌有一朵「勿忘我花」。在19世紀,這種小花被視為「真愛」的象徵。這頂鑽石冠冕不僅象徵着公主的崇高身份與尊榮地位,亦蘊含了雙親對女兒的殷切期望與深情祝福。

  拿破侖贈禮上的新古典主義

  莎士比亞說:「珠寶沉默不語,卻比任何語言更能打動女人心。」而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拿破侖.波拿巴,堪稱最會送珠寶的男人之一。19世紀初,隨着龐貝古城的發掘,源自古希臘和古羅馬的寶石雕刻從意大利被運至法國,隨之而來的新古典主義風格喚醒人們對古希臘羅馬的美好追想。1803年,拿破侖恢復了法國「王冠珠寶(Crown Jewels)」的使用,引發珠寶行業的繁榮。

  當時,古希臘、古羅馬的神話形象和雕刻技術,以及古埃及人的壁畫等一系列古典元素,因拿破侖對意大利、埃及的征服以及19世紀中期的考古熱潮而廣泛流傳,頻繁出現在各類珠寶飾品上。本次展覽上有一頂黃金冠冕,是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傑出代表:其上鑲嵌三幅古典神話人物瑪瑙浮雕,浮雕邊框上是黑色琺瑯,配色典雅。冠冕的高度從中間向兩側逐漸降低,形似古希臘神廟的額枋,是新古典主義冠冕的經典造型。

  展覽上還有一套拿破侖大婚寶石禮物套裝,是拿破侖與第二任妻子瑪麗.露易絲結婚時,回贈斯特拉斯堡羅布斯坦夫人的禮物。該套裝包括兩條手鏈、一條項鏈、一個髮梳頭飾和一對耳環。鑲嵌的瑪瑙凹雕上刻畫古希臘時期的神話和人物。這套珠寶不僅是拿破侖對羅布斯坦夫人的深情厚意,更是19世紀藝術與工藝的完美展現。

  帶有「中國風」的西方珠寶

  早在16世紀的珠寶,以華麗、典雅、古樸、精巧為主。藍寶石、紅寶石等貴重寶石,以及珍珠等常被混合搭配鑲嵌在首飾中。後來的琺瑯、浮雕等精工製作,也使得珠寶的色彩呈現格外豐富多樣。

  正如黃金花絲鑲嵌微馬賽克項鏈和耳墜套裝,以細膩金絲編織成古希臘風格的忍冬紋,與微馬賽克上的古典建築遺跡互相呼應。喬治時代的精巧金工作品存世稀少,鑲嵌微馬賽克者更是鳳毛麟角。

  而隨着東西方交流的日益頻繁,歐洲人對東方藝術的痴迷與嚮往,催生了大量帶有濃郁「中國風」的珠寶佩飾。設計師們從中國的瓷器、書畫、建築中汲取靈感,將龍紋、鳳凰、蓮花等東方元素巧妙融入西式珍寶的設計之中。從此,遙遠的「東方綺夢」在衣香鬢影間觸手可及。來自香港兩依藏博物館的「舞會筆記本」,正是其中的佼佼者。其上下兩側都裝有漆板,漆板裝飾有蒔繪,在黑色的漆底描繪出中國畫樣式的松樹和湖邊的涼亭,內設帶有藍色絲綢的鍍金筆記冊,實現藝術性與實用性的統一。

  同樣來自香港兩依藏博物館藏的金質方形化妝盒,正面飾有黑色琺瑯中國風場景,飾有玫瑰鑽石鑲嵌的「壽」字,以及玫瑰鑽石邊框和拇指片,內部包含一個中央粉末隔層、口紅和鏡子。盒子上帶有簽名「Lacloche Frères」,這是法國化驗和製造商標記,英國進口標誌。由此可見,當時「中國風」對西方珠寶首飾設計的影響。

  鳳冠體現權力與文化交流

  16世紀後,隨着海洋貿易的興起,各類珍貴原材料湧入中國,推動明清時期中國裝飾藝術的多元化發展。各類珍寶不僅是皇權富貴、地位尊崇的象徵,更是那個時代審美風尚的集中展現。

  貴州省博物館藏的明代金鑲寶累絲五鳳冠,是展覽重點展品之一。追溯鳳冠的歷史,東晉《拾遺記》有「縈金為鳳冠之釵」的記載,首次提到「鳳冠」;步入明清,鳳冠不僅是皇室成員的專屬標誌,更是誥封制度下尊貴與榮耀的象徵。

  從皇后到九品文官的妻子,雖皆可穿戴鳳冠,但其中差異卻細膩而分明。例如,皇后的鳳冠,裝飾着十二龍九鳳、九龍九鳳、六龍三鳳等華麗圖案,而低級別官員的妻子則佩戴相對簡單的翟冠,以翟鳥為飾,數量依身份等級而定,雖無龍鳳之威卻也別有一番韻味。明代金鑲寶累絲五鳳冠為五翟金冠,按制度應為一品夫人所佩戴。

  另外一頂內蒙古博物院藏點翠鳳冠更加華麗。點翠鳳冠上有十四隻點翠銅鎏金鳳鳳口銜珍珠串,還飾有九朵點翠銅鎏金牡丹花,花蕊材質有松石、瑪瑙等,兩側插鳳銜珍珠步搖。這頂鳳冠隨清朝公主下嫁被帶到蒙地,成為兩地文化交流與融合的見證。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