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圖:三七植株。右圖:三七藥材。
走在街上,在中藥材或保健品的商店當眼處,常看見成罐售賣的三七粉。三七馳名中外,又名田七、參三七等,為五加科人參屬植物的根塊。目前已尋覓不見其野生群種,地道藥材的種植產自雲南文山。
據考在明代以前,三七流行使用的範圍局限於雲南、廣西的壯、苗、彝等少數民族地區,是當地軍旅征戰的必帶「金創藥」,也是西南民間煙火裏的常用配料食材,其根塊、花、葉皆可入膳、泡茶、浸酒。直至明清實行「軍屯」與「改土歸流」的政策,以及軍旅商賈的傳播等因素影響下,三七才逐漸傳入中原。其良好的藥用價值在朝代更迭、戰爭頻仍的年代愈加凸顯,受廣大醫家和百姓推崇,譽之「金不換」。
在古代醫典中,對三七的記載最早見於明代《本草綱目》,曰其有奇功「……能治一切血病」。《玉楸藥解》記載三七能「和營止血,通脈行瘀,行瘀血而斂新血。凡產後、經期、跌打、癰腫,一切瘀血皆破;凡吐衄、崩漏、刀傷、箭傷,一切新血皆止。」《中國醫藥大辭典》1912年版記載:「三七生吃,去瘀生新,消腫定痛,並有止血不留瘀血,行血不傷新的優點;熟服可補益健體。」
三七性溫,味甘、微苦,歸肝、胃、心經,具有消腫定痛,散瘀止血的功能。主治人體各種出血證、瘀血證、跌仆刀箭損傷腫痛等。目前臨床廣泛用於治療冠心病、心絞痛、心腦血栓、心律不整、高血壓、高脂血症、上消化道出血、肺結核咳血、婦科崩漏、重症肝炎、腎小球腎病、術後黏連、筋骨損傷等疾病。
據現代藥理研究,三七含皂苷類、三七素、多糖類、氨基酸類、炔醇類、黃酮類、揮發油等十多類有效藥用活性化合物。研究證實三七具有活血止血養血、降血壓、降血脂、改善血循環、防治心腦組織缺血缺氧症;促進蛋白質合成,促進血細胞恢復;雙向調節中樞神經,提高腦力等諸多藥理活性。
三七對許多慢性疾病都有很好的調治作用,但自行購買使用須注意:兒童、孕婦忌;服用西醫抗凝藥者慎用;陰虛血熱、容易上火之人不宜單用三七。病情複雜、需長時間服用者,須在醫生指導下應用。三七粉摻假多,更有不法商人以「土三七」魚目混珠,土三七內服有較大肝毒性,務必小心。\作者為註冊中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