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简体站 > 正文

「馬友友與港樂」 悠悠琴聲餘韻繞樑

時間:2023-11-18 04:02:26來源:大公报

  圖:「馬友友與港樂」音樂會十分精彩。

  11月本地演出多得叫人選擇困難,不愁沒有好節目,只怕沒有足夠時間,相信不少表演藝術迷跟我一樣,早已把賞藝日程排個密麻麻,其中,久違了的華裔著名大提琴演奏家馬友友,再度來港,先後於一票難求的「馬友友與嘉芙蓮.史托大提琴及鋼琴演奏會」和「香港中文大學60周年呈獻:馬友友與港樂」演出,又親訪香港中文大學,與逾二百名大學生對話、即席演奏,成了城中文化界、音樂界一大盛事。\羽 羊

  馬友友當然不是首度來港獻技,於2016年也獲香港管弦樂團之邀,以《馬友友》音樂會,為樂團2016/17樂季揭幕。

  我藏有馬友友不少音樂專輯,包括很有趣的古典跨界之作《Japanese Melodies》,惟一直與他的音樂會失諸交臂,2016年通過大銀幕欣賞紀錄片《馬友友與絲路音樂會》,已是跟這位國際音樂巨匠的最接近距離,說起來,《馬友友》音樂會表演者之一笙演奏家吳彤,正是馬友友主導的「絲路之旅演奏團」其中一位參與成員,他在《馬友友與絲路音樂會》也曾多次亮相,我只好隔着銀幕,想像馬友友等人的精彩現場演出,直至《香港中文大學60周年呈獻:馬友友與港樂》,終於圓夢。

  《蕾奧諾拉》第三序曲揭序幕

  當晚,由梵志登指揮港樂,以貝多芬《蕾奧諾拉》第三序曲,拉開音樂會帷幕。此曲來自貝多芬唯一歌劇《費黛里奧》,從慢到快,最後以緊湊激情的提琴音色作結,是一首振奮人心、充滿希冀的作品,打開了樂迷心扉。

  接下來,港樂為樂迷帶來柴可夫斯基的《意大利隨想曲》,小號化作響亮號角聲,宛如震耳的天外之音,一開場已懾住樂迷心神,接着提琴利落地奏出一段又一段優美得叫人欲要翩翩起舞的美妙旋律,全曲滿布歡快、明朗、有力的節奏,同時洋溢意大利民謠色彩,叫人遙想當地明媚風光以至狂歡節的熱情,此曲終以異常熱烈的氣氛收束,讓樂迷懷着興奮心情,完成上半場的美樂體驗。

  中休後,下半場展開,每場目光無不落在馬友友身上,他與樂團演奏德伏扎克的大提琴協奏曲,此曲情感充沛,格局宏大,絲絲入扣。事實上,馬友友在演奏生涯中,經常演奏以至灌錄德伏扎克的作品,對於演繹自有獨特心得,只見他在音樂會上收放自如、全情投入,以此起彼伏、連綿不斷的大提琴線條,時而抒情、時而低吟、時而舒暢、時而喜悅、時而雀躍,豐富情感於一曲三樂章裏綻放。在演奏期間,他也不時望向身旁樂師,似乎向他們作出適度暗示,讓彼此通過音樂達到更親密的契合,巨匠風範。

  全曲奏盡,博得樂迷熱烈掌聲和喝彩聲。值得一提的是,現時本地大部分演出,容許觀眾在謝幕時拍照留念,然而這晚音樂會卻甚為嚴格,辛苦了職員走上走下,頻頻阻止在謝幕時欲拍下大師風采的熱情樂迷。

  最後,馬友友再次抱着大提琴,為樂迷送上兩首encore曲目,分別為非洲裔美國人靈歌《Nobody knows the trouble I've seen》,以及由德伏扎克《自新世界》交響曲的廣板樂章改編的《Going Home》,呼應剛剛演奏完畢、同屬德伏扎克晚期作品的大提琴協奏曲,馬友友拉出和緩而沉穩的琴音,彷彿全世界只剩下他的大提琴深沉音色,樂迷全神貫注聆聽,他怎樣為這段叫人耳熟能詳的旋律,添上一抹鄉愁,咀嚼心神嚮往的餘韻。樂迷喜見他全場笑容滿臉,享受其中,也不自覺受到感染,心情輕鬆愉快,度過一個美樂相伴的晚上。

部分圖片來源:

Keith Hiro/HK Phil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