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右)大華銀行2011年成立外國直接投資諮詢部,在亞洲設立10個外國直接投資中心。
圖:(左)葉楊詩明表示,大華銀行已為通關作好準備。 大公報記者 林良堅攝
內地與香港昨日有序恢復通關,市場憧憬有利經濟復甦。大華銀行大中華區行政總裁葉楊詩明接受《大公報》記者訪問時表示,大華已做好兩手準備,除了已在粵港澳大灣區作好部署之外,也會繼續加強該行的「外國直接投資諮詢部」(FDI)平台,協助大中華區客戶到東南亞市場拓展業務。
大公報記者 黃裕慶
大華銀行於2011年成立外國直接投資諮詢部,在亞洲設立10個外國直接投資中心,當中包括中國內地、中國香港、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印尼、越南、緬甸、印度和日本,協助企業客戶拓展跨境業務。
葉楊詩明說,由2011年至今,FDI部門已幫助大約3500家公司到東南亞地區投資,包括設廠和開展業務等。她續說,近年到東南亞投資的企業亦有所增加,原因包括「中國+1」(或「1+1」)的業務部署,以及疫情持續導致供應鏈受阻等因素。
客戶投資農業及可再生能源
在上述兩項因素浮現之前,她說,很多客戶已開始覺得中國的勞工成本越來越高,也要思考設立其他生產線,自然會想到東南亞。另外,東盟與中國的經貿關係非常密切,加上區內的中產人士數量持續增加,很多華商在東南亞設立生產線,除了可以出口至海外、中國內地或者中國香港之外,也可以在當地拓展內銷市場。
她表示,有意在東盟開展業務或投資的企業,主要有製造業、地產、再生能源。在東南亞地區,農業、可再生能源是當地重要產業,很多中國客戶亦有興趣投資,她說:「始終當地的勞工、土地、租金也較為相宜」。
大華銀行於1935年在新加坡成立,目前在泰國、印尼、越南、馬來西亞,也有全資附屬子銀行,全球有500個分支機構,主要網絡是在東南亞。她認為這一點相當重要。她解釋說,東盟有十多個國家,其語言、法規、會計方式都有差異,而大中華區客戶主要是使用中文及英文,也要面對不同的文化背景,大華銀行正好發揮「盲公竹」作用,協助客戶解決不同煩惱,「行少些冤枉路」。
今年深化六大核心產業碳排
葉楊詩明形容大華銀行是區域銀行,在內地與香港等地早前仍未恢復正常通關的情況下,由於大部分東南亞國家「已經開晒」,仍然可為大中華區客戶提供其他市場選擇。另方面,由於內地與香港已恢復通關,粵港澳大灣區是大華銀行非常重視的市場,目前已設有多個分支點,未來也會發展更多產品、服務,以及優化大華的服務團隊。
展望2023年,她說大華銀行有三項要務,第一是發揮大華銀行優勢,將FDI平台上的客戶連繫起來。第二是因應新加坡政府對發展智慧城市的重視,繼續深化六大核心產業(包括電力、汽車、石油及天然氣,房地產、建築、鋼鐵業務)的碳減排工作。該六大產業佔大華銀行業務的比重達到60%。第三是藉着大數據、數碼化系統之便,為客戶提供更個人化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