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北控近年以公用事業為重心,業務包括有燃氣、水務、固廢等。
1997年香港回歸前夕,北京市窗口公司北京控股(00392)在聯交所上市,掀起新股認購熱潮。時隔25年,投機熱潮已退燒,但北控經營規模不斷擴大。北控行政總裁熊斌接受訪問時指出,北控盈利由上市時的8億元,到2021年已增11倍至99億元,但因涉及3個痛點引致估值出現深度折讓,公司管理層正着手處理。他又稱,北控未來會繼續把握內地城鎮化契機,以城市基建設施為業務主賽道。\大公報記者 劉鑛豪、李永青
熊斌表示,於1997年至2007年間,北控屬於多元業務的綜合企業;2007年後,業務進入另一個階段,以公用事業為業務重心。北控在2007年收購北京燃氣,2008年組建北控水務(00371)涉足水務行業,2009年開始進入固體廢棄物處理。在轉型後的15年間,北控增加對水務、燃氣、固廢等城市基礎設施的投入,而未來會繼續把握內地城鎮化契機。
公用事業為重心 把握城鎮化機遇
熊斌補充稱,儘管內地城鎮化已由過往的逾20%,提高至逾60%,不過相比其他西方國家,仍然有相當大的提升空間,特別是國家提出「綠水青山」願景,而改善生態環境所需的環保投入往往佔GDP(國內生產總值)約2%至3%,但現時內地環保投入佔GDP為1.5%以內。因此,城市基建設施今後是北控的主賽道,在既有燃氣、水務、固廢業務外,會尋求在工業廢棄物、危廢、天然氣管道檢測、儲能等領域的機會。
自2007年轉型為公用業務公司後,北控經營業績增長加快。在1997年上市首個年度,北控收入34億元,到2007年增至113億元,2021年已達804億元。利潤方面,由1997年的8億元,到2007年獲利14億元,2021年增至99億元。儘管過去25年盈利增長超過10倍,但在扣除股息後,股價增長只有兩倍多。熊斌直言,業績與公司價值存在深度差異,當中涉及3個因素,公司管理層着手研究處理方法。
經濟放緩 水務燃氣料受影響
熊斌指出,首先,投資市場對綜合企業的估值普遍有折讓情況,只是北控的折讓價相較其他綜合企業為大。其次是水務、燃氣業務在過去一段時間盈利增長迅猛,基數亦變大;近年內地監管環境轉變,經濟增長進入「換檔期」,GDP由雙位數轉為個位數,水務、燃氣業務或多或少會貼近經濟發展趨勢。就此,北控將積極拓展新業務,希望業務發展更有後勁。
最後是股息因素,熊斌稱,在2015年、2018年後,股息派發與業績並非緊密掛鈎,投資者未能分享到公司業績增長的紅利,北控意識到有關問題。雖然以絕對金額角度,2021年度股息高於2020年度,但派息比率與市場預期存在距離,該公司會以市場普遍標準為努力方向,相信問題在可見未來會得到解決。翻查資料,於2018年至2021間,北控股息分派為1.05元、1.14元、1.14元及1.25元,儘管去年股息提高9.6%,但分派比率由27%降至不足16%。
因應中資股估值在港股市場嚴重被低估,中移動(00941)等紅籌股先後回歸內地A股。被問到北控會否「回A」或分拆業務在內地上市,熊斌稱,A股的估值明顯高於港股,北控擬就「回A」議題進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