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內地粉絲為見偶像一面甚至將機場圍堵得水洩不通。
今年姜濤的生日集資活動,分為香港應援和全球應援兩部分,粉絲為了獲得完整額周邊,必須在兩場應援中每人各出資500港元以上。而這樣的集資活動自其出道至今時有發生。
追星本無可厚非,但由此催生的病態消費往往讓人大跌眼鏡。從香港,到內地、韓國、日本,都將追星和消費捆綁在一起。「我會買偶像代言的(產品),很多時候是喜歡他的正能量、高顏值,欣賞其努力和付出。」身為一名粉絲,湯小姐告訴大公報記者,她在購買偶像代言產品時,依然是出於自身需要出發。其間,承載的是一份感情的寄託。
為了一份喜歡的情感,粉絲渴望與偶像建立某種聯繫,積極維護他們的名聲,為他們代言的產品「打榜」,如是就覺得是拉近了自己與「偶像」之間的距離。然而當這種由明星催生出的商品效應,越過了某個界限,或是被有心資本集團利用,就會成為一種甚是可怕的行徑。
新華社曾有一篇報道,以偶像養成類節目《創造營2021》為例,當中一名訓練生的粉絲只用6小時就集資了368萬元;內地選秀節目《青春有你》中,粉絲為了給「偶像」投票助力,造成大量的乳製品浪費。
粉絲之狂熱由此可見一斑。「打投、集資以及購買代言產品,都屬於明星的成績榜,也常常被視作我們身為『粉籍』的證明和入會門檻,想要加入其後援會需要投入更多。」曾多次為「偶像」打榜的唐小姐道:「為的都是喜歡的明星可以不落人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