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余偉文表示,金管局尚未就推出數碼港元作出任何決定。
香港金融管理局持續推進「數碼港元」(簡稱e-HKD)的籌備工作,昨日發表新一份討論文件,闡述了在香港引入數碼港元所涉及的主要政策及設計事項,並邀請公眾及業界提出意見。雖然金管局重申「尚未決定是否及何時推出」數碼港元,市場人士形容討論文件的內容涉及細節安排,一旦當局決定推行,預料最快有機會於下半年公布後續工作。\大公報記者 黃裕慶
新一份討論文件以《從政策及設計角度看「數碼港元」》為題,集中探討與數碼港元相關的政策及設計範疇,包括具體使用場景、潛在效益與挑戰、推出數碼港元涉及的設計模式,以及法律層面的考慮。
平衡風險管理與便利
金管局是於去年6月展開數碼港元項目,研究在香港推出零售層面央行數碼貨幣(即數碼港元)的可行性,並於去年底發布了相關的技術白皮書。昨日公布的最新一份討論文件指出,數碼港元對金管局履行維持貨幣穩定、金融穩定及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包括發展金融基建)的主要職能,「既帶來機遇也迎來挑戰」,具體情況要視乎其功能及設計特點。
金管局總裁余偉文解釋,數碼港元除了涉及不少金融科技的技術課題,也會觸及很多複雜的政策問題。舉例說,推出「數碼港元」難免令人覺得會加劇零售支付市場的競爭,此外,若大量市民將銀行存款轉為數碼港元,或有機會抽緊銀行資金,因此必須在風險管理和方便利民之間取得平衡。
具追溯功能 防洗黑錢
數碼港元面對的另一個議題,是監管機構如何界定私隱和數據保障。金管局指出,假如完全匿名,數碼港元的使用將與硬幣和紙幣無異,但無疑不合乎打擊清洗黑錢及恐怖分子資金籌集的國際監管規定。因此,一定程度的可追溯性是「必不可少」。
數碼港元應否具備「可編程」(programmable)的特點,是另一考量範疇。余偉文表示,可編程是指透過預設條件執行程式指令,有助數碼港元開拓更廣更多的應用場景,但同時也要留意程式故障、網絡安全風險等潛在風險。因此,可編程特點應用在數碼港元錢包,或者比應用在數碼港元上更為實際。
余偉文指,金管局尚未就推出數碼港元作出任何決定,部分原因是在制訂央行數碼貨幣的發展及監管方向時,需作多方權衡,尤其是政策事項及所衍生的利弊。放眼全球,他說大部分央行仍在研究央行數碼貨幣,「只有極少數央行」已決定推出央行數碼貨幣或已訂下政策立場。此外,即使金管局最終決定推出數碼港元,「距離全面推出並廣泛應用還有漫長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