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有股東建議滙控一分為二後,其中一個總部設於中國香港。
滙豐控股(00005)將於周五(29日)在英國倫敦舉行周年股東會(AGM)。據報有一名匿名股東提出建議,冀滙控董事局考慮將銀行分拆為二,藉此減低政治風險,同時提升盈利能力。不過,綜合市場分析,相信滙控管理層暫時無意考慮。\大公報記者 黃裕慶
《星期日泰晤士報》引述該名不具名股東的分拆計劃,建議將滙控一分為二,其中在中國香港上市的公司將專注亞洲業務,總部設於香港;另一家銀行的總部仍為英國倫敦,持有其他業務。至於建議分拆的原因,是因為地緣政治風險加劇,或令投資者對滙控這類業務遍布全球主要市場的金融集團卻步,故支持管理層「尋求辦法釋放亞洲業務價值」,例如業務分拆和分拆上市等。
該報又引述滙豐內部人士表示,他們對於分拆的爭論已經習以為常,相信銀行現時的架構有助滙豐「更加強大」。舉例說,一家獨立的亞洲銀行很容易被競爭對手吞併,而且若將滙豐一分為二,將迫使滙豐在東西之間「選邊站」。他們認為,滙豐如能在兩個地方同時立足將會更好。
本地證券界人士分析說,滙控能否釋放業務價值,最重要是看管理層能否提升業務表現;至於分拆滙控,相信只是部分股東一廂情願的想法。
亞洲收入貢獻最多 佔45%
滙豐早於1865年3月在香港開業,至今已有大約157年歷史,是本地歷史最悠久的銀行之一。及至1992年,滙豐藉着收購英國米特蘭銀行,遷冊至英國倫敦,並一直維持至今。儘管如此,亞洲區長久以來一直是滙豐集團最大的盈利來源地,以2021全年收入約500億美元為例,亞洲區的貢獻佔最多,約45%。
經過逾150年時間發展,滙豐集團的業務已遍布全球64個國家及地區,為大約4000萬名個人和企業客戶提供服務,是全球其中一家跨國金融集團。對於滙控應否將旗下業務分拆,過往不時有人提出相關建議。舉例說,滙豐早年因縱容金融犯罪而遭美國處罰,近年亦因為英國監管機構限制銀行派息,令滙豐一度被迫取消派息,引起小股東不滿,雖然其後恢復派息,但變成每年派息兩次,未有恢復季度派息。
分拆業務是否能「釋放亞洲業務價值」,市場上一直有不同聲音。對滙豐而言,答案似乎不言而喻。重溫歷史,1865年成立滙豐銀行的原因,是「旨在融通當時歐洲、印度與中國之間日趨頻繁的貿易往來」;時至今日,這個聯結全球主要市場的國際網絡,依然是滙豐的「主要競爭優勢」之一,將繼續支持主要貿易走廊之間的跨境銀行業務資金流動。
股本回報率明年目標升至10%
早於2015年期間,滙控曾對是否搬遷集團總部一事展開長達10個月的檢討工作,並於2016年初公布檢討結果,宣布董事會一致同意維持集團總部設於英國倫敦不變,同時取消每3年檢討一次的安排。當時擔任滙控集團主席的范智廉明言是「長期決定」,意味着除非遇上重大變更,否則董事會不會重視審視有關安排。
受環球息口持續低企拖累,滙控近年的有形股東權益回報(RoTE)一直未如理想,不過,隨着美國踏入加息周期,市場普遍預期滙控的收入表現有望逐步改善,管理層也預期將於2023年達到至少10%的有形股本回報率,較先前預期提早一年達成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