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零售銀行盈利
美聯儲3月宣布加息0.25厘,為新一輪加息周期揭開序幕,也為香港銀行業告別持續多年的「超低息」環境提供契機。香港在聯繫匯率制度下,港元息口的大方向也會跟隨美息攀升,可望改善銀行的淨息差(NIM)和淨利息收入(NII),逐步提升其盈利能力。\大公報記者 黃裕慶
從香港金融管理局上月公布的《貨幣與金融穩定情況半年度報告》可見,零售銀行淨息差於2000年上半年顯著收窄,並於2020下半年至2021年底期間持續低企,主要「反映低息環境持續的影響」。
由於淨息差顯著受壓,銀行盈利能力大受影響。據金管局數據,本港零售銀行的稅前經營溢利相應下跌,當中來自淨利息收入的盈利貢獻持續萎縮。
港元拆息升 利好淨息差
美國現時面對40年來最嚴重的通脹壓力,市場預計美聯儲2022全年或會加息多達7次至8次,個別月份的加息幅度更可能達到50至75點子。隨着美元利率上升,在聯匯制度的正常運作下,港元利率或遲或早也會跟隨美息走勢。資料顯示,美國在上一輪加息周期(2016至2018年)合共加息9次,累計加幅2.25厘;雖然香港在2018年9月才「象徵式」加息1次,惟港元拆息大致跟隨美息走勢。
在上月舉行的業績會上,中銀香港(02388)財務總監劉承鋼對港元息口走勢有比較詳細的分析。在最近兩年,他說全球主要貨幣利率「降至低點」,當中包括美元和港元利率,對銀行構成「重大挑戰」,所以香港銀行利潤在最近兩年一直承受很大壓力。來到2022年,美國開始踏入加息周期,儘管根據過往經驗,香港一般都會滯後於美國加息,但從中長期角度出發,美國加息將對香港銀行淨息差帶來「正面、積極」影響。
具體而言,根據2016至2018年加息周期經驗,劉承鋼指出,美元Libor期間上升152個基點,港元拆息(Hibor)則升104個基點,中銀香港的淨息差擴大了25個基點。他補充說,美國加息對淨息差的正面帶動是漸進的過程,利好程度取決於美聯儲的加息速度和幅度,以及港元息口跟隨美息的步伐等。不過,由於銀行的資產負債結構並不相同,相信加息對本港銀行的影響將會「有差異」。中銀香港將會把握加息周期好的因素,同時管理好相關的利率風險和流動性風險,實現淨息差和淨利息收入「穩中有升」。
大新銀行(02356)是本港其中一家中小型零售銀行。相對大型銀行而言,中小行的存款基礎較薄弱,一般較多依賴同業拆借市場拆入資金。大新銀行董事總經理王祖興上月底在業績記者會上表示,加息也會導致資金成本上升,大新會繼續調整貸款及存款組合,期望保持淨息差穩定。
高盛預期美聯儲今年將合共加息7次,帶動1個月港元拆息由現水平(4月20日約0.18厘)逐步攀升,至今年第4季時料見0.87厘,2023年第4季進一步上升至2.37厘,2024年第4季約2.62厘。在高盛研究報告裏有覆蓋的3家本地銀行股之中,該行較為看好中銀香港,投資評級為「買入」。對恒生銀行(00011)和大新銀行的評級同為「中性」。
高盛及摩通均薦中銀
在香港上市銀行股之中,摩通最看好中銀香港,其次是恒生、滙豐控股(00005)和渣打集團(02888)。對於最後兩家跨國金融集團,摩通分析認為利率前景屬正面,故此投資評級同為「增持」。不過,考慮到通脹上升可能拖累全球經濟增長步伐(尤其是歐元區),導致貸款需求減弱和費用收入下降,摩通上月下調對滙控2022至2024年的每股盈利(EPS)預測,分別削減8%、9%和8%,而渣打的削減幅度更大,分別下調13%、16%和15%。
金管局亦於《半年度報告》指出,雖然美國貨幣政策正常化「可能預示銀行盈利能力將會有所改善」,但短期內的改善可能會被兩個因素部分抵銷,分別是港息的變動滯後於美息,銀行淨息差的改善可能需要更多時間才能實現。此外,新冠Omicron變種病毒病例激增,亦可能會對經濟復甦步伐增添變數,對銀行的資產質素以至盈利能力構成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