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消費券已於本月七日派發,市民開心消費之餘,要慎防交易時扣錯數。有市民早前到藥房購買咳藥水,以消費券付款時,店員竟按多一個零,57元變為570元,幸好及時發現,店員辯稱「快手按錯」,即時以現金退回差價。
大公報記者昨日在多區不同零售店實測,發現只有約三成商戶會在客戶以電子支付消費後,主動提供收據,三成商戶在顧客要求下才提供,另有三成商戶基於不同原因,完全不提供收據,顧客也不容易看到消費金額。市民使用消費券時要「睇貨價、睇支付、睇單據」。\大公報記者 賴振雄、王亞毛、曾敏捷(文)何嘉駿 林良堅(圖)
免爭拗 電子支付記得攞收據
市民黃女士表示,早前在油麻地上海街一間藥房,使用消費券購買一支售價57元的咳藥水,付款後離開,直至在其他店舖購物,才發現消費券的金額大減,查閱交易後才發現,之前在藥房買的咳藥水,竟然被扣掉570元,於是立即回去理論,「店員辯稱,手快快按多了一個零,願意以現金補回差價。如果我沒有為意,豈不是買貴10倍?」
大公報記者昨日在街頭隨機抽樣,了解市民使用消費券時,是否曾經被扣錯錢。其中一位市民陳女士表示,有兩、三次被多收了錢的經歷,店員要求她拍卡兩次,她回家查看手機,檢視八達通紀錄才發現出錯。
大公實測 商戶稱壞機冇單
另外,大公報記者在過去兩日,分別在九龍城、樂富、彩雲邨、香港仔田灣以消費券購物,實測20間不同類型的商戶,會否主動提供收據,以及能否清晰顯示交易銀碼的情況。結果發現,一些大型連鎖店,例如便利店、西餅店,可從收銀機或讀卡機清晰顯示交易銀碼,而店員不會主動提供收據,在顧客詢問下才提供,比例約佔三成。(詳見表)
在消費券計劃推行下,愈來愈多零售小店加入電子支付熱潮,接受顧客透過電子支付結賬,不過《大公報》實測時發現,部分藥房、點心店、街市檔戶,不但不會主動提供收據,甚至有些是根本無法提供收據,其中一間街市蔬果檔的檔戶解釋,「因為機械故障,未能提供單據」,相關比率同樣佔近三成。
行內流傳 黑店交易忘「重設」
部分商戶以輕便的八達通讀卡器收款,由於屏幕方向是朝向商戶一方,顧客除非特別留意銀碼,否則不容易看到交易額。如果沒有收據,或沒有安裝八達通手機應用程式(app),顧客就算被扣錯錢也不容易察覺。
港九新界販商社團聯合會常務副主席譚潤華向大公報記者表示,新一輪消費券派發後,運作大致暢順,商販生意明顯回升,但行內也有流傳,油尖旺區有懷疑黑店,多收了客人的消費券,然後解釋上一位客人查詢價格後,忘記「重設(reset)」,「事實上,每筆(交易)只可以輸入一個銀碼,不可能相加,忘記重設的解釋,明顯是講大話。」
批發及零售界立法會議員邵家輝接受《大公報》訪問表示,消費券於去年首次推出時,他曾經聯同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消費者委員會主席林定國、消委會總幹事黃鳳嫺一起拍攝宣傳短片,當時已經提醒市民,記得「睇貨價、睇支付、睇單據」,做個精明消費者。他相信絕大部分商戶守法,「扣錯錢」只屬個別事件,但他亦再呼籲市民,購物時留意交易額,最好取收據,一旦遇到爭拗也有憑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