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營中小學的「擴大/營辦津貼」總津貼額減10%。津貼中學議會主席、九龍真光中學校長李伊瑩以一所20班規模的學校為例,原有700萬至800萬元的津貼將減少約70萬至80萬元,坦言會對學校運作造成影響,但表示理解政府因財赤減整體教育開支2%的考量。
面對撥款縮減,李校長表示各校正採取多元開源措施,以真光為例會外借校舍予大學舉辦夜間課程,亦有其他學校透過校友募捐、機構合作申請撥款及申請優質教育基金等方式拓展資源。
新制度擬允許開設4班或以上中一的學校申請擴至5班,李校長強調需按辦學理念及資源決定,並指出香港的校舍空間有限,校方需審慎運用資源。被問及新政策會否加劇學校的縮班或「殺校」風險,她認為需待政府釐清檢視方向,才能判斷對學校的衝擊。
至於中學「點人數」機制擬改為「每級點算」,李校長指出,需待政府公布具體方案後再評估影響。面對非華語學生支援津貼申請門檻提高,李校長表示或會動用現有資源提供輔導教學或社工支援。
動用儲備 未必需加學費
面對直資學校資助額削減2%,香港直接資助計劃學校議會主席、英華書院校長陳狄安表示,「知道會有這樣的情況出現」,校方會在做財政預算時作調整,透過節省開支應對資助額減少。被問及會否調整學費時,陳校長強調各校情況不同,部分或可動用儲備緩解影響,未必需要通過加學費的方式處理減幅,並表明學校「下年度不會加學費」。
針對「全方位學習津貼」縮減,陳校長指直資學校長期按學生人數計算撥款,新制對校方的運作影響有限,「反而計算方式更清晰」。對於中學「點人數」機制轉變成每級點算,陳校長稱新政策衝擊較小,因直資學校按年分兩次點算學生,已經「駕輕就熟」,但強調所有學校均需因應政府財政緊縮「勒緊褲頭」。
大公報記者 華夢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