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過春天》以跨境學童為題材。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中,青春片是港產片中稀缺的一種類型,多依託其他類型片而存在,比如周星馳的電影《逃學威龍》便是以校園為背景,講述香港警察擔任「卧底」,進入校園尋找一支失槍的故事,雖然情節大多無厘頭,並沒有將重點放在年輕人的校園生活上,但也可算作一部依託喜劇而存在的青春片。其他諸如張婉婷執導的《玻璃之城》,在講述一對戀人淒美的愛情故事過程中,涉及二人年輕時候在港大讀書的時光;又如電影《歲月神偷》當中,講到兩個兒子的部分有涉及校園的情節。
伴隨近年來教育問題的爭議,不少導演開始將目光投向香港的年輕人、香港的青春片,如黃修平執導的《哪一天我們會飛》依託校園的背景講述年輕人追夢的故事。
另外,在首部劇情電影計劃、鮮浪潮等項目對年輕導演的資助下,越來越多的年輕導演嶄露頭角,而他們之中的很多人將目光投向了年輕人、青春題材,這些電影包括陳志發執導的運動題材電影《點五步》,講述初首支香港少年棒球隊「沙燕隊」從成立,到翌年擊敗日本隊伍、奪得香港少棒聯盟公開賽冠軍的事跡,電影獲得當年香港電影金像獎八項提名,並最終拿下最佳新人演員和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獎;另外還有張經緯執導的《藍天白雲》,取材自美國一宗香港少女夥同男友勒死雙親的真實案件,反映香港社會當前關切的青少年中的少數族裔、校園欺凌、援交等社會問題;以及由譚惠貞執導的師生情題材的電影《以青春的名義》等,這些青春電影從題材來講立足本土,得到不少年輕香港觀眾的共鳴。
此外還有一些合拍片也將視角對準青春題材,比如合拍片《少年的你》,雖然反映的是發生在內地的校園暴力事件,但是電影帶有鮮明的香港導演特色,在兩地都獲得了不錯的票房和獎項的鼓勵;抑或是《過春天》這樣由內地導演拍攝的反映香港跨境學童題材的校園電影,這些電影不斷地將香港青春電影的觸角延伸,以更加廣闊的視野,去更加深度地探討年輕人面臨的種種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