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府採用標準金額補地價計算方法,以加快新界新發展區房屋供應,昨日正式公布詳細內容,粉嶺北及古洞北的換地後每方呎樓面地價5000多元,有業界人士認為具吸引力,發展商應有興趣選用,相信現時政府已接納的6幅土地,能在明年限期前達成換地協議。
大公報記者 林志光
政府多年前決定採用「加強版傳統新市鎮發展模式」推行包括古洞北、粉嶺北及洪水橋新發展區項目時,容許土地業權人在政府開始收回土地前,在符合訂明準則及條件的前提下,就規劃作私人發展的用地申請契約修訂以進行發展。而去年施政報告中,更宣布將標準金額補地價模式由工廈改契重建,率先應用在古洞北及粉嶺北新發展區的契約修訂申請。
發展局:加快新發展區計劃
發展局發言人指出,此是在恆常估價機制外的另一選項,並非強制。地政總署參考相關市場資訊後,為每個新發展區訂立標準金額,金額水平在每個新發展區的契約修訂處理期內(一般不多於3年)維持不變。
容許擬建新發展區內的土地業權人申請契約修訂,有助善用市場參與以加快落實新發展區計劃。今次公布提供標準金額補地價選項,是希望透過預先公布的標準金額,為補地價提供確定性,從而促成更多契約修訂申請及早完成。另一方面,在已公布的新發展區內,用地的發展環境比較相似,均為有全面基建配套的高密度發展社區,故較有條件短時間內制訂標準金額及相關推行細節,為鄉郊土地採用標準金額補地價提供最快的試驗機會。
根據地政總署公布的標準補價金額資料顯示,古洞北及粉嶺北發展區內農地換地的價值每方呎只約372元;換地後作住用用途的每方呎樓面地價分別約5574元及5109元。參考之前由新鴻基地產(00016)及會德豐地產各投得的兩幅古洞北住宅地,每方呎樓面中標地價分別約7200元及8500元,業界認為標準地價具吸引力。
第一太平戴維斯估值及專業顧問董事總經理陳超國指出,今次公布的補地價標準金額呎價,極具吸引力,估計已獲接納原址地的發展商會歡迎此模式,有望增加住宅發展用地供應。
泓亮諮詢及評估董事總經理張翹楚認同換地後的地價較便宜,但換地前的農地價值則太低。
華坊諮詢評估有限公司資深董事梁沛泓同樣認為農地價值定價太低,換地後的地價則屬合理水平,相信持有較好位置,如近中心區土地的發展商,願意採用此標準補價模式,持有位置較偏的發展商,以傳統補價機制或有利。
6地皮有望達換地協議
政府早前已公布古洞北及粉嶺北兩新發展區餘下階段收地程序已展開,並在已接獲13宗原址換地申請個案,率先接納其中6宗,並開始進入草擬地契條款及評估補地價程序。該6幅土地中,恒地佔3幅,皆在粉嶺北。而所有獲接納的換地申請,須在明年6月30日前跟政府達成補價協議。
另政府決定,延長適用於工廈重建的標準金額補地價先導計劃一年至2024年3月31日止,標準金額水平維持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