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醫師黃玲玲表示,在亞博館期間,專家小組會定期檢視成效,因應患者實際情況,不時調整方劑。\大公報記者梁堅攝
繼治療新冠肺炎康復者取得成效後,今年一月起,中醫亦參與治療確診者。截至本月中,超過90名患者接受中醫治療,採用的治療方劑由初時的三種增至四種。有患者坦言病情有明顯好轉,表明康復後繼續「睇中醫」。中醫業界形容,中醫走進亞博館及臨時醫院參與治療新冠肺炎,是邁出很重要的第一步,希望除了輕症患者外,下一步可讓中醫師參與醫治重症患者。\大公報記者 方學明
醫管局在亞博館的社區治療設施,1月26日起向輕症患者提供自願參與性質的中醫特別診療服務,隨着毗鄰北大嶼山醫院的香港感染控制中心(臨時醫院)啟用,亞博館設施於3月13日起暫時停用,轉為「備用狀態」,不過中醫服務仍然繼續。
中醫師會坐鎮非隔離區域,透過視像為病人問診,並按照由中醫及西醫代表組成的專家小組制訂的臨床診療方案,處方中藥。首次診療後,中醫師會按臨床需要,為病人安排跟進診症及治療。
博愛醫院中大中醫教研中心(沙田)高級醫師黃玲玲,今年一月起就到亞博館參與診療,其後轉往臨時醫院繼續服務。她說,高峰時每日有兩名中醫師在亞博館駐診,為最多30名確診者服務,「最近確診人數大減,我們由以往每日兩名中醫師現場駐診,改為在確診患者有需要時提供服務。」
靈活調整 加入更多處方
起初在亞博館時,黃玲玲每星期大約當值一日,早上約九時抵達,傍晚六時才走,她穿上與西醫相同的制服,透過視像向患者提供「望聞問」治療,「唯一不能脈診,其他例如舌診等全部做足。我覺得已在可行情況下,做到最好。」
早上他們主要接新症,下午跟進舊症,每次診症配三日藥,三日過後患者再睇。黃玲玲形容,患者流轉好快,有時早上開完藥,患者下午已出院。
中醫診療計劃開展初期只有三種方劑,分別是「銀翹散加減」、「清肺排毒湯加減」、「沙參麥冬湯加減」,運作大約一個月之後,加入對外感風寒、內傷濕滯有一定作用的「藿香正氣散加減」。黃玲玲表示,「我們不會一成不變,專家小組會因應患者實際情況,作出適當調整。」
「清沛排毒湯」在內地獲公認為治療新冠肺炎有療效,黃玲玲說,本港接受中醫治療的確診患者,一般病情較輕,甚至沒病徵,藥性較強的「清沛排毒湯」未必適合,「我哋必須因應患者實際情況,處方最適合的藥方。」記者問哪種方劑較常使用?黃玲玲回答,「四種的使用情況很平均。」
打針之前 可找中醫調理
駐診期間,黃玲玲亦充當「半個」心理輔導員,「患者在亞博館有焦慮情緒,有時很想搵人傾訴,我們自然成為即時聆聽者。」她說各種「心事」都有,有人投訴亞博館燈光太強,有人擔心家中小動物無人照顧。
香港中醫學會會長繆江霞接受大公報記者訪問時表示,醫管局接受中醫提供治療,是對肯定中醫在治療新冠肺炎的療效方面,走出很重要一步,她認為下一步可考慮讓中醫師參與更多較嚴重的確診個案。
「中醫藥對治好較嚴重確診個案有一定理據支持,我認為下一步可循這方面發展。」繆江霞呼籲市民盡早接種疫苗,讓群體產生免疫屏障,而接種疫苗前後,可考慮找中醫處方調理身體,「很多人擔心打針出現急性中風同血栓,中醫可以先採取治未病原則,先做預防,打針後若出現副作用,亦可作針對性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