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简体站 > 正文

經濟透視/銀行力推數碼化 四年72間分行消失\大公報記者 柴 進

時間:2021-02-15 04:24:29來源:大公報

  銀行向來被稱為「百業之母」,與市民大眾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隨着銀行逐漸向數碼化、智能化的方向發展,銀行分行網絡的角色亦不斷轉變。手機銀行近年漸成主流,加上零售分行的租金昂貴,銀行業界亦順應市場潮流,以致本港零售銀行分行數目逐年下跌(見表),惟跌幅溫和。立法會議員表示,銀行分行數目已達至「平衡點」,預期日後不會再大上大落,惟分行角色轉型仍是「大勢所趨」。

  香港金融管理局提供的統計數字顯示,本港零售銀行的分行數目近年持續溫和下跌,截至2020年6月份合共為1075間,較2016年(1147間)減少72間。金管局發言人表示,據局方了解,部分零售銀行因應業務策略,開設新的分行,關閉舊有分行,翻新和優化分行內的設施以及服務流程,並增設自助銀行服務設施,以整合分行網絡,提升整體分行網絡的服務效率,豐富客戶體驗。

  另方面,隨着科技及自助銀行服務的普及,金管局表示,零售銀行所設立的自助銀行服務設施,包括自動櫃員機(ATM)、存鈔機、存支票機、打簿機及視像櫃員機(Virtual Teller Machine,簡稱VTM)等數目亦有所增加,由2016年約5900部,增加至2020年中約6200部。

  隨着科技的普及,近年銀行推出更多數碼銀行服務,亦受客戶歡迎,銀行提供服務的策略會更為靈活,希望「達至實體銀行設施和數碼銀行服務相輔相成」。

  金管局:要顧及社區需要

  發言人續說,金管局「非常重視公眾獲得基本銀行服務」,局方一直鼓勵銀行業界在發展業務網絡時,除商業考慮外,亦應考慮社區對銀行服務的需要,致力推動普及金融。

  回想2006年時,香港消費者委員會曾發表報告,指零售銀行分行數目大減,由2001年的1463間,逐步減少至2006年5月底的1209間,累計減少254間,減幅為17%,並引起社會各界(包括立法會)的關注。

  消委會當時指出,分行數目大減,部分原因是本港自2001年撤銷《利率協議》後,銀行業出現日趨激烈的競爭,銀行可能藉關閉分行以達到最佳的經濟效益。

  對於銀行分行數目近年再度趨於下跌,金融界立法會議員陳振英表示,隨着網上、手機及櫃員機的交易宗數愈來愈高,客戶透過分行櫃位處理的現金提存交易已愈來愈少。他續稱,一些理財保險產品,如壽險、年金及投資產品等,需職員詳細解釋,加上銀行亦需保持一定分行數目接觸客戶,故分行仍有存在的價值,但難免要作出轉型。

  三四層巨型分行難復見

  陳振英續說,近年不少銀行分行增設自助電子設備,協助客戶上網處理交易,另一方面則加強櫃員機的功能,令服務更為全面。他預期銀行分行將劃出更多範圍作為自助銀行及理財顧問區域,傳統現金櫃枱將減少,是未來大勢所趨。他續稱,分行面積亦會縮小,過去面積多達三至四層的巨型分行將難以復見。

  不過,他認為銀行大量縮減分行數目的日子已經過去,近年銀行分行數目「已取得平衡」,估計不會再大幅增加或減少,但個別銀行相信會持續優化分行網絡,例如地點及數碼化。

  金管局發言人補充說,局方會繼續推動及落實普及金融的工作,並與業界保持溝通,務求讓正當企業和市民大眾能獲得更便利的基本銀行服務。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