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简体站 > 正文

杏林細語/腸易激綜合症中醫治則

時間:2020-09-20 04:23:22來源:大公報

  腸易激綜合症(IBS)是最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註冊中醫郭岳峰最近接診一位女病者,近六年來她時常頭痛、胃痛,精神緊張時即感腹痛、腹瀉,被西醫診斷為腸易激綜合症,給服抗抑鬱藥、止瀉藥等。郭醫師從中醫診斷及辨證,認為病者是肝氣鬱結,心脾兩虛。

  他表示,腹瀉是肝鬱脾虛證,需疏肝解鬱,健脾止瀉,寧心安神。醫治方法一是湯藥:歸脾湯合痛瀉要方加減。黃芪20克,生曬參10克,炒白朮15克,炙遠志10克,茯神20克,白芷9克,合歡皮30克,夜交藤30克,珍珠母15克,炒山藥20克,炒薏米20克,焦神曲15克,當歸12克,防風12克,白芍10克,陳皮6克。4劑,每日1劑,水煎服,分2次溫服。二是隔薑灸:第1次灸背部穴位,第2次腹部,前後交替,共6次為1療程。三是忌吃生冷、油膩、不易消化食物,並放鬆心情,早睡早起及適當運動。歸脾湯益氣補血,健脾養心;痛瀉要方補脾柔肝;隔薑灸溫經通絡,調理臟腑,健脾止瀉,提高免疫力。

  郭醫師稱病人經治療後,頭痛及腹痛發作次數較前減少80%;大便成型且每日1至2次。他指腸易激綜合症是一組持續或間歇發作病徵,以腹痛、腹脹、排便習慣改變為主,引致腸道功能紊亂,如功能性消化不良並存伴發,屬腸胃病一種。患者以中青年人為主,發病年齡多見於20至50歲,尤以女性為多。按照大便的性狀將IBS分為腹瀉型、便秘型、混合型和不定型四種臨床類型。中國以腹瀉型多見。

  IBS的病因和發病機制尚不十分清楚,被認為是腸胃動力異常、內臟感覺異常、腦腸調控異常、炎症和精神心理等多種因素共同發作的結果。此病無特異性症狀,但相對於其他腸胃疾病具有一個特點,就是起病緩慢、間歇性發作。病程長但全身健康狀況不受明顯影響,症狀的出現或加重,常與精神因素或應激狀態有關;白天明顯,夜間睡眠後減輕。

  目前西醫對IBS的治療限於對症處理。中醫則提出治療目的是消除患者顧慮,改善症狀,提高生活品質。治療原則根據主要症狀類型進行治療,以及根據症狀嚴重程度進行分級治療。

  該病者經中醫治療後,發現病情與精神因素有關,且內鏡檢查可以排除消化系統病變。結合西醫檢查結果,中醫辨證為肝氣鬱結,心脾兩虛。治宜疏肝解鬱,寧心安神,健脾止瀉。

大公報記者 陳惠芳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