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简体站 > 正文

百載東華善業 起步義診義學

時間:2020-07-01 04:23:37來源:大公報

  圖:東華三院的創辦,可溯自建於1851年位於港島太平山街的廣福義祠

  今天是香港回歸祖國23周年的日子。作為香港規模最大慈善機構的東華三院,今年也迎來創立150年的歷史時刻。從一個廟宇內小小的中醫診療亭開始,東華三院逐漸在醫療、教育及社區服務上廣施援手,推動中醫,興辦義學,幫助海外華人落葉歸根……如今持續通過屬下逾三百個單位從各層面服務香港,造福大眾。嶺南大學歷史系教授劉智鵬接受大公報記者專訪,縱談東華歷史點滴,剖析「慈善」之道。\大公報記者 李亞清(文、圖)

  繼文武廟、東華三院文物館、馬場先難友紀念碑之後,東華義莊、油麻地天后古廟近日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蹟,自此東華三院共有五個歷史建築登上香港法定古蹟榜。談到古蹟在當今時代具有怎樣的意義,劉智鵬說,「這些古蹟能夠被完整地保留,就已具有社會價值。人們能夠透過它們了解歷史,明白香港在十九至二十世紀是個怎樣的城市,以及慈善都發揮在什麼地方。」

    辦香港第一間華人醫院

  東華三院的創辦,可溯自建於一八五一年港島太平山街的廣福義祠。義祠原用作華人安放先僑靈位,後來成為流落無依人士及垂危病人的居所,衞生環境日益惡劣,引起政府及社會的關注。當時一群熱心公益的華人領袖便倡議集資於附近興建一所醫院。一八六九年,港府撥出上環普仁街一個地段,資助十一萬五千元建院費用,並於一八七○年頒布《倡建東華醫院總例》,創辦香港第一間華人醫院。醫院尚未落成,創院的華人領袖已在院址附近開設臨時贈醫所為貧病者提供服務,至一八七二年,東華醫院落成啟用,為貧苦市民提供免費中醫藥服務,奠定了東華三院善業的基石。

  因應醫療服務需求日增,位於九龍油麻地的廣華醫院及香港銅鑼灣的東華東院相繼於一九一一年及一九二九年落成投入服務。一九三一年,三間醫院合稱「東華三院」。在三間醫院相繼落成的時代背景之下,曾有一九一二年北洋政府的「教育系統漏列中醫案」、一九二九年國民政府的「廢止中醫案」等反中醫政策,而東華醫療採取的中西醫結合療法,對恢復及推動中醫起到了積極作用。

  「東華三院的醫療發展一點都不簡單,特別是中醫。」劉智鵬說。「民國時期,國民黨政府希望廢止中醫藥,直到一九四九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提出中西醫結合,中醫藥才得以持續發展。」

  有效填補公共服務不足

  幾千年來,中國是中醫的天下。清末列強入侵後,西學東漸令西醫也在神州落地生根。在日益激化的中西醫論爭中,醫界有相當一部分人對中醫持輕視乃至反對態度,主張用西醫取代中醫,從北洋軍閥到國民政府,都曾製造各種障礙阻止中醫發展。為了挽救寶貴的醫藥文化,中醫界頑強抗爭,多次發起全國請願,古老的中醫經歷了歷史上艱難的歲月。「東華醫院其實是中國第一所公立中醫院。近年東華與內地的中醫交流更加頻繁。」劉智鵬說。

  在當今,東華三院的醫療服務也發揮着特殊作用。劉智鵬指,「他們有效填補了政府公共服務中沒有的部分,比如婦女檢查,且收費低,旨在為市民服務。」

  東華三院在社會服務上的起步,也與其醫院相關。創院初期,醫院工程施工期間,有見工人在院址掘出一批骸骨,當時的創院總理便於西環堅尼地城興建「牛房義山」安葬骸骨,從此便開展了社會服務。東華還肩負救濟工作,每遇天災人禍,必出錢出力賑濟災民,救濟範圍廣及內地同胞。

  再觀教育,東華三院於一八八○年利用文武廟捐款收益、於荷李活道文武廟旁的中華書院創辦第一所義學,為貧苦學生提供免費教育,開創了本港平民教育的先河。一九四一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東華三院在這非常時期,仍堅持在東華醫院及廣華醫院提供有限度的醫療服務,又竭力協助疏散港人回鄉、施粥派飯、派送寒衣、殮死救傷。和平後,東華三院全面恢復醫療服務,及至五六十年代,東華三院着手開辦中、小學及發展正規和系統化的社會服務。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