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简体站 > 正文

日侵華圖謀 明朝已開始/梁勇

時間:2020-06-03 04:23:16來源:大公報

  一部中國近現代史,日本侵華史佔了很大比例。日本覬覦中國領土,始於明朝,得手於清末甲午之役,民國時期加速侵華,最終迫使中國全面抗戰。到了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仍有釣魚島問題影響中日兩國的關係。

  攻打朝鮮 意在中國

  談及日本侵華史,應先從明朝說起。明萬曆十九年(一五九一年),日本統治者豐臣秀吉向朝鮮國王提出「假道」(借路)要求,目的在「超越山海,直入於明,使其四百州盡化我俗」,吞併中國之心表露無遺。朝鮮國王斷然拒絕,日軍乃入侵朝鮮。明廷基於藩屬國朝鮮的求援和「救朝鮮實所以保中國」的戰略,於是遣軍赴朝與日軍作戰。經過七年(一五九二至一五九八年)之戰,以明、朝聯軍的勝利告終,粉碎了日本吞併中朝兩國的企圖。其實,在此之前明朝沿海百姓常遭到日本海盜(即倭寇)的劫略和殺害,明廷耗時多年才平定之。

  清中葉以後,日本明治維新有成,再逞侵華野心,先於一八七二年吞併清朝藩屬琉球,再於一八九四年乘朝鮮內亂欲控制該國,並促使清朝和朝鮮脫離宗藩關係,中日兩國再次因朝鮮問題而起戰事。清軍未能如三百年前的明軍般戰勝日軍,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日軍甚至從陸路攻入中國東北,在旅順大屠殺四天,百姓兩萬餘人慘遭殺害。

  一八九五年,中日簽訂《馬關條約》,中國割讓台灣和賠款二萬萬兩,這是對單一國家的最高賠款額。

  馬關條約 索賠最巨

  甲午戰敗標誌清朝洋務運動的失敗,延緩了中國現代化的進程。此後,日本仍然伺機欺壓中國,日俄戰爭在一九○四年爆發,戰場位於中國東北,中國主權被視若無睹,百姓如草芥。

  一九○○年,日本參與八國聯軍之役,隨聯軍攻入北京燒殺,戰後分得《辛丑條約》賠款,並取得北京地區駐軍權,這就是三十六年後盧溝橋出現日軍的原因,「七七事變」伏線早在清末埋下了。

  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滿清皇朝,建立了中華民國,但日本的侵華野心並未消退,反而變本加厲。日本在一九一五年向袁世凱提出「二十一條」,破壞中國的主權、內政和經濟,國人稱之為「五九國恥」。

  此外,中國在一九一九年以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勝國身份參加巴黎和平會議,會議竟同意日本繼承戰敗國德國在中國山東的利益,舉國嘩然,釀成「五四運動」。

  一九一六年後,中國出現軍閥混戰的局面,為促使國家統一,位處廣州的國民政府在一九二六年發動北伐。日本企圖阻撓中國統一,在一九二八年製造「濟南慘案」,殺害中國軍民,交涉員蔡公時慘被割去耳鼻後殺害。為了控制東北,日本又在瀋陽皇姑屯火車站炸死東北軍閥張作霖。日本的企圖並未得逞,北伐成功,南北一統。

  佔東三省 設滿洲國

  中國在一九二八年統一後,日本反而加速侵華行動,先在一九三一年七月在東北釀成「萬寶山慘案」,中國農民慘遭日本軍警殺害。兩個多月後,日本策動「九一八事變」,最終佔領東北三省,在其地上建立不獲國際聯盟承認的偽滿洲國,安排溥儀為皇帝。然而,日本的侵略行動並不止於此。一九三二年,日軍炮擊上海吳淞要塞,造成「一二八事變」。同年七月,日軍進攻熱河,次年把熱河省併入偽滿洲國。

  熱河失陷後,中日兩軍展開長城古北口戰役,以國民政府簽訂《塘沽協定》告終。一九三五年,日本強迫國民政府達成《何梅協定》,中國被迫撤去河北之駐軍。

  除了軍事行動,日本還策動漢奸進行「華北特殊化」,企圖使華北五省脫離國民政府的統治。總之,日本軟硬兩策兼施,以達到蠶食和分化中國的目的。

  最後,日本在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利用盧溝橋所謂士兵失蹤事件挑起對華戰爭,中國進入全面抗戰時期。其間的慘況,讀過歷史的人無人不知,尤其是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三日起持續七周的南京大屠殺,比甲午戰爭時的旅順大屠殺更悲慘,中國軍民三十萬人遭到屠殺。

  日軍更在一九四一年十二月攻佔香港,使港人生活在暗無天日之下。五年前出版的《日軍在港戰爭罪行》一書共兩冊九百六十二頁,滿滿記載了日軍在港暴行,港人應該一讀。雖然中國最終戰勝日本,但人命和經濟的損失無可估算。

  中日戰爭雖然成為歷史,但兩國仍有領土問題未解決。一九七二年五月,美國把中國領土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連同琉球群島移交日本,使日本控制了釣魚島。不過,今天的中國海軍常規巡弋釣魚島海域,打破日本一面倒控制的局面。

  總括來說,日本意圖侵華始於明朝,清代甲午之役得手後逐步在政治、經濟、領土各方面蠶食中國,民國時期加快進度,最終釀成全面戰爭,以中國戰勝、日本投降告終。

  作者為香港大學中國歷史研究碩士同學會會員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