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简体站 > 正文

「學生歌劇」展現培育成果

時間:2019-06-23 03:12:12來源:大公報

  圖:香港演藝學院《魔笛》劇照,塔米諾王子在野獸群中吹起魔笛

  今年上半年觀賞了兩齣不同製作的莫扎特歌劇《魔笛》(Die Zauberflote),都是「學生歌劇」。先是在香港演藝學院音樂學院,由學生演出的製作,安排在學院內的戲劇院演出。相隔兩周後在上環文娛中心劇院觀賞的,則是非凡美樂的製作,是「高中生藝術新體驗計劃」(二○一八至一九)的活動,特別為高中生製作,給學生觀賞的歌劇教育節目。前者是新一代歌劇人才培訓成果的展示,後者則是從高中生開始培訓新一代的歌劇觀眾,在處理製作的方式上也各不相同,但都展現出創意。\周凡夫

  先談香港演藝學院的《魔笛》,這是「三十五周年香港演藝學院節」重要節目之一。對作為學院師生的演出來說,具有一定的難度。但莫扎特這部帶有寓言性的歌劇作品,既擁有不少神秘密碼,又有驚人的想像力與無窮的創意,為此,自一七九一年由莫扎特親自指揮首演以來(演出後九個星期莫扎特便辭世),至今二百二十多年有各種各樣不同風格、不同視覺效果、不同解讀處理的製作。

  嬉鬧情節相融深刻內容

  這次香港演藝學院請來富有歌劇經驗,且醉心於藝術史和當代音樂的英國導演艾華斯(David Edwards)執導,他熟悉年輕歌者在唱與造方面的輕重。演藝的《魔笛》演出可說發揮了青年歌手的歌唱及表演潛力。湯文志(Thomas Umfrid)簡約的布景設計,還有何珮珊、趙婉妏富有特色的服裝,讓各演出者都能在壓力大減的情況下來表現自己,這是很重要的,但更關鍵是指揮家謝哈塔(Nabib Shehata)帶領的樂團伴奏,亦能讓表演者在「減壓」狀態下,自信地演好各自的角色。

  謝哈塔於德國長大,具有德國及埃及血統,自二○一一年擔任慕尼黑室內歌劇院音樂總監。難能可貴的是,這次參與演出的四十人雙管編制演藝交響樂團,全無校友助陣。筆者所聽的第二場演出,樂團能為台上作出緊貼的配合,相信指揮及各青年樂手背後必然付出不少心力、努力才有此成績。

  導演艾華斯的處理,從充滿戲劇性、富有力量感的序曲開始就清楚地告訴觀眾,將要看到正是「說書人」在完全開放的舞台上,在圍圈而坐的數十人中按着手持的劇本,選出不同角色,重現以前的故事、以前的儀式、以前的寓言……為此,劇中演員的服飾便各有象徵意義,既有全白色素服,亦有繽紛如雲霞的美服(三位精靈),至於被形容為以「華麗日式狩獵裝束」出場的塔米諾王子的服飾,雖然「獨特」,是亦古亦今、亦西亦東般的融合風格(Fuson),但更富東方色彩的卻是薩拉斯妥和他的門人辯者,與祭司的長袍設計。

  至於部分角色加用面罩、帽子,亦豐富了視覺效果,和增添了象徵性的聯想。同時,布景雖然簡約,但同樣有豐富及象徵性的視覺效果。第一幕開始的序幕輪次出場的演出者,最後圍成一個大圓圈。第二幕開始的大殿場面,正是對開場時的呼應,但圍坐的人數只有十八位(開場約三十人),同樣是靠背椅,但只是半圓形,舞台上則是繪上藍天白雲的四方蓋板,蓋板中間是鏤空的大圓洞,就如雲中的大太陽,但在燈光照射下,卻不難發現,大圓孔的內孔層,側看便是娥眉月。第二幕便在此「日月同照」的景觀下演出,這既可視為是白晝與黑夜,亦可說是黑與白,善與惡。

  另一方面,《魔笛》的情節、人物、調子等都帶有「三」的密碼,這次製作,卻又不難發現,第一幕布置於舞台前邊的座地小燈共有十八盞,而這個製作的主要演員湊巧亦是十八人(可見場刊第十八頁的「角色表」);而第二幕開場的大殿場景,亦正採用了十八張靠背椅,共有十八人在場!(這則應是原劇文本要求的),此一「十八」密碼,自可視為是六個「三」的總和,但既將之視為「密碼」,那便要觀眾自己去聯想猜測了。

  各學生演員能否勝任演出的懸念,在樂隊奏出最後一個音符於空間消失後便有答案。《魔笛》五名主要角色,論歌唱難度挑戰最大的,當是周露演唱的夜后復仇之歌《地獄般的仇恨》,連續不斷的高亢花腔,一直是花腔女高音的試金石,周露唱來雖未有「響徹雲霄」的動人效果,但仍流暢舒展,音準與發聲都算不錯,但顯然注意力全放在歌唱上了,歌曲內容的強烈感情便未能表達出來。相對上,洪毅軒唱的塔米諾與陳海兒唱的柏美娜這一對的唱段,便容易多了;郭俊立演的巴巴基諾唱與做都「生鬼」活潑,是較易討好的角色,他的另一半陳妙燕演的巴巴基娜唱段分量少得多。同樣地,關樂曦唱的薩拉斯妥幾段獨唱都發揮得很好,他與演夜后的周露如果外形高大些,相信效果會更好些。

  非凡美樂《魔笛》一氣呵成

  《魔笛》是德語歌劇,演唱採用原文德語,是毋須懸念的事,這部「歌唱劇」有不少德語對白,「這次演出是否講德語」的猜測,開演後便揭曉,對白用的是各歌唱演員的母語——廣東話。無疑地,採用全德語演出,在歌唱與對白轉換時,語音韻律相同,自然聽來順暢,改用廣東話,歌唱演員便壓力大減(對白說德語較唱德語要求更高),那就可集中精力去演唱了;但歌唱德語、對白粵語,兩種不同語言的發音相互穿插,很易會有突兀感覺,但當晚聽來未有這種情況出現,翻譯撰寫對白的執筆人堪稱是高手,但是誰人,到執筆時仍未有答案;仔細翻閱廿幾頁的場刊仍找不到對白翻譯的姓名,未知會否亦是「字幕翻譯」的林國浩?

  香港演藝學院的《魔笛》,兩幕連同休息共長兩個半小時,但非凡美樂的《魔笛》製作,兩幕一氣呵成,合共不到九十分鐘,主要是刪去了劇中的對白。兩幕開始時,都加入由魏德華扮演的莫扎特的朋友,和他合作寫出《魔笛》文本的席卡內德(E. Schikaneder)的人物,既是演員,又是位劇場經理,一身歐洲十八世紀服裝出台來擔任旁白者,自我介紹後,便介紹故事情節。為此,刪去了對白,仍全用原文德語配上同步中英文字幕來演唱,「高中生」亦應很容易看得明白;為此,演出時說對白之處,相關演員便採用簡單的默劇肢體動作轉接過去,整個演出便變得節奏加快了,時間縮短了,不用九十分鐘便將全劇演完。 

  此外,布景以「紙板」為主,繪上色彩線條的抽象式簡便設計,樂池中只有十三人的小編制非凡美樂室樂團,四部合唱歌手合共十四人,這顯然是適應場館舞台及樂池空間較狹窄的處理,製作成本亦可減少,歌唱演員的演出亦會減少壓力;但演員的服裝,甚至髮飾都切合人物角色,沒有減省開支。不僅如此,作為演出時控制大局、推進節奏的「大腦」,則特別邀來曾出任「港樂」兩個樂季的助理指揮葉詠媛指揮,保證了流暢順利的演出。

  這次製作共演出四場,其中五位主要角色都以雙卡士擔任,除個別由較資深的歌唱家扮演(如演唱帕帕基諾的杜洛沙、演薩拉斯妥的唐景瑞),大多是青年歌唱家,也就是說,這亦是培養新一代歌劇演員接班人,增添舞台演出經驗來提升水平的做法。如以當日觀賞的下午場來說,在葉詠媛的指揮下,無論樂池中還是舞台上,都能配合得不錯,節奏與色彩變化都流暢,音樂亦讓人聽得舒暢,座中的「高中生」亦能人人專注,可以說達到推廣歌劇的目的。 

  杜洛沙演唱的帕帕基諾表現老練,梁洛安(飾塔米諾)和鍾嘉欣(飾帕美娜)都可說能唱能演,陶依靜的夜后亦能將《地獄般的仇恨》唱得自然流暢,相信幕後不僅是監製及導演盧景文,還有好些人付出了大量心力才能有此成果。其實,這兩齣學生歌劇製作,能做出好的成效,以及無限新意,在排練學習過程中付出的努力,才是各人最重要的收穫。

  (本文部分圖片由主辦方提供。下期「藝壇動靜」於七月七日刊登)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