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馬累地少人多,與馬爾代夫其他度假島截然不同
全球氣候變暖、極地冰川融化、上層海水變熱膨脹等原因,引起全球性海平面上升現象,人們擔心一些海島國家或地區將會在某些年後消失於地球上,例如旅遊勝地馬爾代夫。早前隨和平號郵輪造訪馬爾代夫首都馬累,它確實給人有點快要「沉下去」的感覺。
鄧鉅川 文、圖\&
馬累的港口水淺灣窄,數萬噸的郵輪不能靠岸停泊,只能在港灣外下錨。從駁船很輕鬆便可跳上碼頭,因為水面與路面落差很小。站在海旁拍照,海水不時湧上岸,褲管鞋子被濺濕了。當時目測海水離地面大約半米。
郵輪邀請了馬爾代夫籍海洋學家Maeed Zahir在印度洋航行中作了兩場講座,介紹馬爾代夫的歷史、風土人情和生態狀況。在馬爾代夫土生土長的Maeed已移居外國,但他對祖國極有感情,講到馬爾代夫面對的困境和將來時,禁不住潸然淚下。
旅遊業回暖
馬爾代夫曾經是英國殖民地,於1960年代宣布獨立,建立共和國並加入英聯邦。2016年馬爾代夫宣布退出英聯邦,抗議英國干預馬爾代夫內政。
長期以來,地理位置偏遠、人口和土地面積都小的馬爾代夫,吸引國際社會注意力的多是由於氣候變化對他們的威脅。海面和氣溫不斷升高,以及二氧化碳也可能破壞珊瑚礁的生長,由珊瑚島嶼構成的馬爾代夫正面臨在一百年內沉沒的危險。
馬爾代夫是「小島嶼國家聯盟」(AOSIS)的主要代表國,強調氣候變化影響低海岸國家與小島嶼國家的生存權利。2009年馬爾代夫在水下召開內閣會議,再次引發國際對全球海平面上升的關注。根據資料顯示,近百年來全球海平面已上升了10至20厘米,未來還會加速上升。某一地區的實際海平面變化,還受到當地陸地垂直運動,即緩慢的地殼升降和局部地面沉降的影響,全球海平面上升加上當地陸地升降值之和,就是該地區相對海平面的變化,這是災難性的危險信號。
旅遊業和漁業是馬爾代夫的兩大經濟支柱和外匯收入的主要來源。由於近年政局不穩,已經對他們的旅遊業造成影響。前些時,個別國家曾針對馬爾代夫發出旅行警告,這對增長速度已經放緩的馬爾代夫旅遊業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幸而,仍有不少外國遊客「不顧一切」前來體驗這個「將會下沉」的島國,其政局近期也趨於穩定,加上政府大力宣傳,旅遊業因而有回暖的勢頭。
馬爾代夫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發展旅遊業,第一個度假勝地庫魯巴島在1972年10月迎來了第一批客人。今天,馬爾代夫群島已經建有百多個度假村,這些度假村大都建在珊瑚礁上,有充滿熱帶風情的客房和美麗的沙灘,餐廳、酒吧、健身房和潛水學校一應俱全。珊瑚礁就是天然的水族館,而礁盤裏的潟湖就是一個天然的巨大游泳池。每年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約150萬的遊客,近年中國客人愈來愈多,幾乎佔總數的一半。
一般乘坐飛機到馬爾代夫的遊客,下機後多數馬上轉乘快艇到預定的度假酒店,通常一島一酒店,吃喝玩樂就在島上。馬累國際機場其實是位於首都馬累鄰近的胡魯馬累島上。
滿城老房子
馬累是一個小島,面積只有1.5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小面積的首都之一。過往從機場去馬累必須乘搭輪渡,由中國援建連接兩島的跨海大橋於去年通車,乘車前往更為方便。
馬累非度假島,新型建築極少,滿眼是數層高的老房,道路狹窄,個別橫街小巷予人滄桑之感。全島只有一處靠馬路邊的小海灘,碼頭一帶,陣陣魚腥味撲面而來。穿街插巷走了整句鐘,感覺未如想像中的「度假天堂」。
離市政廣場不遠處有一農貿市場,水果種類不多,主要是椰子、芒果、香蕉和猴麵包果,價錢不便宜,一公斤香蕉約售2美元(約15港元)。據說除了椰子和猴麵包果,其他多是從別的國家運過來。
對面的漁市場頗為熱鬧,漁民抬着漁穫進進出出,魚販的叫賣聲和搬運工的吆喝聲儼如交響樂。忍受不了那濃烈的魚腥味和地上的濕滑,我們轉了一圈,急忙離開。漁業是馬爾代夫的主要經濟來源之一,到目前為止,他們仍然使用傳統竿釣方式捕魚,因為網捕會導致大量魚苗死去,漁民寧取細水長流,而不會殺雞取卵。
海灘在馬累的東面。我們沿着海邊走,經過一列破舊廠房,就到達海灘,其面積還不及香港的赤柱海灘。沙灘上錯落地立着幾個用椰樹皮絲搭建的亭子,有人在下面乘涼看海景喝飲料。泳客稀少,只見似是一個當地家庭在潟湖內泡水,都是穿着長袖衣服的。當地法律規定除了度假島外,一律禁止在公眾地方裸露身體,即使款式最保守的泳衣也不行。外國遊客都跑到度假島去游泳了,在那裏穿性感的三點式泳衣,無人會干涉。
對正海灘的是一座快要落成的大廈,應是馬累最新型最豪華的建築物了。坐在沙灘亭子乘涼的當地人告訴我們,這是中國發展商投資的酒店式公寓。一位講普通話的小姐走過來,邀請我們到售樓部休息,此際驕陽似火,熱浪逼人,正打算找地方喝點凍飲。貌似業務員的一男一女迎上來,知道我們來自中國,似是他鄉遇故知,熱情招呼又送上冰凍飲料,最終當然離不開推介他們的樓房產品。他們也坦白,來看房的人甚少,所以對我們這兩個稀客特別熱情。房價不貴,80平方米帶裝修約150萬人民幣,無敵大海景。但太遙遠了,如果錢多,買來度假倒也無所謂。因為時間有限,匆匆看了一下樣辦房,謝過接待便離去。
馬累不大,但也有一些值得觀賞的景點,包括:建於17世紀的古清真寺,一直作為主要宗教活動場所,直至1984年伊斯蘭中心和Grand Friday Mosque的建成,才取代了其作用。古清真寺的牆壁由許多精雕細刻的珊瑚磚拼砌而成,聖殿有厚重的木門,裏面懸掛着各種木製燈籠,橫樑上雕刻了阿拉伯書法。圍繞着古清真寺的是一塊墓地,這裏可看到雕刻複雜的珊瑚墓碑。
總統府在古清真寺的前面,這是1906年修建的一座宮殿,有鑄鐵門、細工浮雕的屋簷以及一直被精心維護的花園。1953年,這個宮殿變成了總統官邸,直到1994年才被新建的總統府取代,但仍然作為總統個人辦公的地方。
中國援建的馬爾代夫博物館,分上下兩層。一樓陳列着蘇丹國王的遺物、兵器、服裝、睡床、國王的座位,還有一些從海底或島上挖出來的石頭。二樓有瓷器、國王禮服、鑲了寶石的帽子和歷代國王的遺物。
除了這幾個景點,大家也可選擇穿街過巷,體驗一下當地的風土人情。
人口密度高
這麼一個小島,慢慢走完整個城市也不超過三小時。由於全國接近40萬人口約有三分之一聚集在這個島上,人口密度頗高,市面有點擁擠感,摩托車很多,常出現人車爭路。繁忙時間,有警察指揮交通,但秩序仍然未如人意。公共設施有點落後,物質比較貧乏,超市賣的貨品幾乎都是進口的,所以價格較高。雖然如此,感覺當地人頗為淳樸和幸福感不低,對外國遊客和顏悅色,賣東西也不會開天殺價。這兒的生活節奏很慢,娛樂場所極少,可能與宗教有關。馬爾代夫是穆斯林國家,每個周五,所有商店、學校和公共場所都關門歇業。人民收入一般不高,但旅遊從業者的收入則很不錯。
馬爾代夫除了學生之外,絕大多數婦女都是全身黑袍,黑布蒙頭,有些只露出眼睛,完全看不見真容,不知道相親時是不是這樣。
馬累和度假島的體驗是截然不同的,到馬爾代夫旅遊,又怎會放棄度假島,那才是主菜,下次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