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七日談(澳門篇)/灣區共融育新苗 歷史長河潤濠江\吳志良

時間:2025-05-27 05:02:04來源:大公报

  圖:澳門九澳聖母村一景。

  二○二五年五月十八日,澳門濠江中學附屬英才學校的禮堂內,來自四十所中學的一百六十六支參賽隊伍歷經半年的備賽和角逐,最終在第六屆「澳門中學生歷史知識競賽」決賽中展開巔峰對決。這場以「灣區共融,傳承歷史」為主題的賽事,不僅刷新了參賽規模紀錄──近六百五十名學生、三十二支晉級隊伍創歷屆之最,更通過創新賽制與跨界合作,為澳門歷史教育和文化傳承注入新活力。

  賽事舉辦以來,澳門中學生歷史知識競賽已形成覆蓋全學段的生態。本屆賽事自四月十三日初賽啟動,採用「筆試+晉級賽」的階梯選拔機制:初中組與高中組各自在四十分鐘內完成涵蓋中國通史、澳門地方志、世界文明史的閉卷筆試,最終每組別十六支隊伍晉級。這種設計既考驗知識儲備的廣度,又注重歷史思維的深度,還培養學生團隊協作精神。歷史教育不是填鴨式記憶,而是培養穿透時空的分析能力。為提升賽事專業性,主辦方特別設置立體化培養模式,使歷史教育突破課堂邊界。在初賽階段,中學歷史老師將「大歷史觀」融入教學設計。例如通過對比澳門議事會制度與唐代三省六部制,學生們開始理解制度文明的演進規律。

  本屆賽事最顯著的突破,在於深度融入粵港澳大灣區人文建設。在江門市博物館的鼎力支持下,賽事創新引入僑鄉文化,重現澳門作為早期華人移民主要港口的歷史,同時,彰顯華僑「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家國情懷。

  這種跨界融合帶來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參賽學生陳同學在賽後感慨:「當虛擬影像中葡萄牙商船緩緩駛入內港,我彷彿看到澳門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節點的千年滄桑。這種身臨其境的感覺,遠比教科書上的文字更震撼。」賽事還特別設置有關灣區歷史文化內容的環節,學生需了解華人出洋的歷史,探討明清時期灣區商貿網絡的異同,例如分析廣州與同年澳門葡商貿易數據,揭示出灣區經濟「雙核驅動」的歷史基因。

  歷經六載積澱,該賽事已衍生出大灣區中學生知識競賽,形成獨特的培育機制,探索歷史教育的多元路徑,構建「校際選拔─區域比拼─灣區總決賽」三級競賽架構,促進灣區青少年交流和灣區人文建設。我們一直認為,大灣區建設的終極目標不僅僅是構建一個經濟共同體,更是粵港澳三地人民的共同精神家園和命運共同體。

  這些創新實踐帶來顯著成效,參賽學生歷史著作閱讀量逐年增長,指導教師反饋學生開始主動研究口述史。賽前賽後,澳門學校組織的「尋根之旅」活動,學生走訪三灶島日軍侵華遺址、九澳聖母村等,撰寫口述史報告,其中部分被收錄進有關澳門抗戰記憶的出版物。

  站在歷史維度審視,這項賽事承載着特殊使命,那就是薪火相傳,培育時代新人的精神坐標。澳門作為中西文化交匯的窗口,其歷史教育天然具有雙重使命:既要守護中華文化根脈,又要培育全球視野。準備賽事中,學生對比中葡文有關澳門的歷史記載,觸摸到文明對話的智慧;在分析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規劃時,思考「一國兩制」的新實踐。

  這種教育理念在賽事中具化為三大培養目標:一是歷史記憶的守護者。通過梳理鄭和下西洋、港珠澳大橋建設等重大事件,構建大灣區歷史發展脈絡;二是文化認同的踐行者:在民國華僑護照研讀中,理解澳門「雙重身份」的歷史使命──既是中國對外窗口,又是華僑文化樞紐;三是文明對話的推動者。比較澳門議事會制度與雅典城邦民主制,探討不同文明治理智慧的現代價值。

  當學生站在濠江英才學校禮堂領獎時,他們身後是五百年媽閣廟的香火,面前是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的藍圖。這種時空交疊的體驗,正是歷史教育的深層魅力,也是在中國大歷史框架下書寫澳門歷史敘事價值導向。

  歷經六年探索,賽事已形成獨特生態。主辦方整合資源,分別聯合河南博物院、山西博物院等機構,重點了解不同省份的歷史文化底蘊,拓寬學生文史視野,增強對中華文明起源的認識;重視數字傳承,通過澳門廣播電視有限公司錄播賽事和採訪參與的師生,留下珍貴視頻資料。下一步,主辦方還將加強國際傳播,透過AI技術推出多語種版本,吸引更多學習者參與。

  澳門基金會一直非常重視歷史研究和教育,過去三十年來不懈努力,系統整理出版澳門檔案文獻,構建澳門記憶平台,選拔優秀師生赴故宮等文博機構研修實習,出版歷史普及讀物,培養青少年歷史文化大使,舉辦各類文史研討會和展覽。這些舉措,使澳門歷史教育正從校園競賽向全民文化工程跨越,大大加強了澳門居民對歷史文化的認識和理解,不僅增加了對澳門的歸屬感和自豪感,更增強了澳門人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信心。

  歷史長河奔湧向前,澳門青少年的文化自覺與歷史擔當,終將在灣區共融和強國建設的時代浪潮中綻放異彩。正如錢穆先生所言,所謂對其本國已往歷史之溫情與敬意者,至少不會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抱一種偏激的虛無主義。當過去六年數千名參賽學子帶着這份歷史溫情走向未來,他們必將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文化橋樑,成為連接中國與世界的文化使者,書寫屬於新時代的「澳門故事」。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