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新年是小朋友最開心的節日,皆因可以「利是」,但對於年幼的小朋友來說,未必懂得如何處理這筆突如其來的額外金錢。有家長將其「充公」當作孩子生活開支,有些當作孩子教育儲蓄基金,到底如何運用才正確?
我認為,當孩子踏入學齡階段,開始對身邊事物有一定認識後,家長應把握時機向他們灌輸金錢觀念,新年的「利是錢」正是學習理財的好時機。
新年後教育好時機
利是錢應是屬誰?家長應否讓孩子保管利是錢?就其背後的寄意,利是錢是長輩給後輩的一種祝福,因此從理財教育的角度來說,利是錢的「歸屬權」仍是屬於小朋友,但孩子對金錢並不了解,沒有保管能力,因此本人認為家長應與孩子共同擁有「行使權」,採取「共同管理」的方式最為理想,父母可按幼兒對金錢認識的程度,一起商討金錢的使用方法,從中灌輸金錢概念。
其實利是錢可能是孩子人生第一筆自己擁有的資產,這也意味應開始教導孩子何謂錢。現代孩子生活在充滿物質的世界,面對成人化的消費傾向,將會造成一些錯誤的觀念,如以利是的金額去衡量人的地位、身價;或是因為得到較多利是錢而帶優越感。
利是錢灌輸金錢概念
家長應先解釋「利是」的原意是長輩送給後輩的禮物、祝福,代表着大人對小朋友的愛、讚許祈福和願望,金錢的多與少並不重要。
50%儲蓄:孩童應該明白儲蓄是為將來的需要作準備,為的不止是學業,更是一些大家認同的長期或短期目標。此外,新年後是啟動儲蓄的好時機,利用利是錢為孩子設立戶口,現時有銀行提供兒童儲蓄戶口,並附有息率,除了可教育孩子明白銀行運作、投資利潤之外,也可讓他們明白銀行可代為保管金錢的概念。
共同管理532分配
30%花錢:當然,讓孩子達成夢想,享受自由選擇,即時花費的樂趣亦是重要部分。如平日家長不願意付出金錢購物的東西,孩子可以此為目標,在得到利是錢後才用自己的金錢購買想要的物品,並明白這是個人花費。
20%分享:「表愛心見真情」是理財教育中重要的一環。當孩子得到第一筆自己的金錢時,應及時灌輸「施比受更有福」道理,讓他們明白得到金錢後應與人分享從而培養愛心。
孩子的成長階段,父母、祖父母、老師等都是孩子成長中必須要謝恩的對象,鼓勵孩子對他們表達愛意,如請長輩「飲茶」、購買小禮物予老師及朋友等也是一個良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