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评论 > 正文

智庫專欄/持續優化「幸福設計」 滿足居民長遠需求\區浩馳、賈文薈

時間:2024-10-09 05:01:49來源:大公报

  近年國際社會積極推動建築環境可持續發展,2016年聯合國通過「新城市議程」,規劃解決全球人類住區問題的行動路線,強調要識別弱勢群體需求,增強代際共融,提升居民社區參與度和主人翁意識。去年的世界經濟論壇年會,瑞士牽頭成立「建築文化聯盟」,強調建築、公共空間和設施要滿足居民需求,拉近人與人聯繫,提升生活品質和歸屬感。

  早前房屋局和房委會推出以居民為本的「幸福設計」指引,冀通過提升公共空間和配套設施設計,提高屋邨居民幸福感。筆者認為,指引順應了可持續城市的國際發展趨勢,並可帶動香港房屋政策重點的轉變,從「提量」邁向「提質」,更好發揮公屋特色,為居民謀求實際幸福。

  任何前瞻性政策在起步時或多或少都會面對質疑聲音,然而指引的制定經過周詳考慮和各方協作,是有力的政策基礎。當局若能循序漸進推行,並持續完善指引內容,定能早日呈現幸福屋邨願景。

  坊間其中一個疑慮,是擔心「幸福設計」會否攤薄公營房屋發展資源。事實上,近年公營房屋供應量已有所提升。根據特區政府去年公布的資料,當局目前已覓得的公營房屋發展土地,其單位供應量將超越未來十年的基本需求至少近兩成,顯示出穩健的供應基礎。與此同時,公屋輪候時間連續下跌,都反映積壓的公屋需求正被有效消化。「幸福設計」針對公共空間而不牽涉單位設計和數量,因此只要按循序漸進、因地制宜的原則落實推進,相信不會對公營房屋供應有負面影響。

  另一方面,由於一般房屋項目的發展周期約為四至五年,這意味着任何新的房屋政策,都需要經歷一段較長時間才能呈現成果,這樣的考量可解釋過去以增加單位供應為目標的「提量」措施,也適用於以「幸福設計」為代表的「提質」策略。因此,目前正是啟動指引先導項目的適當時機,在未來一個發展周期內,充分驗證從外牆粉飾、綠化工作、大型改善工程三個層級落實「幸福設計」的可行性,積累足夠實測經驗,才能爭分奪秒在未來公營房屋供應壓力全面減退時,無縫銜接落實「幸福設計」的大規模應用。

  至於有意見稱,「幸福設計」未能回應居民「住大啲」和個人主觀需求。筆者則認為,公共屋邨的功能是基層市民住屋安全網,考慮到土地及公共財政等資源有限,當局仍面對不少供應壓力,加上寄望屋邨居民隨着生活和收入逐步改善,實現房屋階梯向上流動,最終遷往面積較大的資助房屋或私人住宅單位。在此前提之下,設計優質的公共空間和設施就更顯必要,可分擔部分生活空間功能,彌補了單位內空間狹小的不足,實為務實的政策布局。

  當然,幸福是主觀感受,不同年齡、家庭背景和人生階段的住戶,對合意公共空間和設施設計的看法可能大相徑庭,而社會大環境和屋邨人口特徵也在持續變化。因此,此前收集了全港20多個屋邨約3000位居民意見的指引,其按照相關意見形成的55個策略和170個設計建議,應被視為反映並概述了當前廣泛意見的「最小公倍數」,是支持未來「幸福設計」持續優化的政策基底,而非從上而下定義或「取捨」了居民幸福需求的硬框架。

  因此,筆者期望指引未來可以持續優化,除了通過有效機制確保居民意見渠道暢通,也要不斷主動識別最新需求並融入新設計。此外,未來指引的先導項目也十分關鍵,特別是要發揮設計思維,對使用價值、管理以及保養等不同因素反覆考量,對設計作出合理調整,方能令「幸福設計」跨越「曇花一現」,踏實為居民謀長遠幸福,並引領香港邁向成為可持續城市發展的國際典範。

  團結香港基金研究員、團結香港基金助理研究員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