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國慶年年慶,國慶中秋別樣情。中華人民共和國走過74年光輝歷程,雖然風雨兼程,但行穩致遠,鑄就大國輝煌。
74年來,中國硬實力穩步提升,目前中國已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是世界製造業第一大國,穩居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地位,也是全球第一大外匯儲備國。無論是經濟實力,還是科技實力,中國的綜合實力都讓世界驚嘆。
74年來,中國從一窮二白到全面小康,民生福祉更加殷實,國人幸福指數大幅提升。2021年,中國歷史性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已從建國初期的53美元增加到2023年的1.55萬美元,人均預期壽命從35歲增長至78歲。社保保障基本做到全覆蓋,國人安居水平逐年提升。特別是,中國各級教育普及程度達到或超過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數據顯示,2023年,學前教育毛入園率89.7%,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95.5%,高中階段毛入學率91.6%,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59.6%。
國富民強,盛世景象。中國式現代化為中國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提供了更加有力的保障。撫今追昔,登高望遠,中國的大國實踐和強國之路也為全球提供了善治善為新範本。
「唱衰中國經濟論」先行破產
今年是不平凡的一年。疫後全球經濟面臨着「疫情疤痕」帶來的嚴重挑戰,全球經濟復甦動力不足,美歐日等主要經濟體面臨着通脹慣性導致的衰退風險。而且,中國還面對着美西方一波波的唱衰雜音及地緣政治對抗和科技產業鏈供應鏈的圍堵。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4周年招待會上所指出的:「當前,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國際環境發生深刻變化,我們前進道路上還面臨很多風險挑戰。」
面對複雜環境,中國給出亮眼的成績單,不僅快速走出疫情影響,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式治理的特色與優勢,更給偉大祖國74年華誕塗抹上更加輝煌壯麗的強國亮色。
上半年,中國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表現突出,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5.5%。這一亮眼成績,是在高基數基礎上實現的,因此更為難得,因為這一經濟成績是在全球經濟停滯、復甦乏力、氣候難題、難民危機、自然災害和地緣衝突等各種風險疊加下取得的。何況,中國也面對着美國主導、西方追隨的遏制,還有美西方對華所謂針對性的「去風險」。當然,美西方仍舊拿着「放大鏡」千方百計地對中國經濟挑刺找茬,如放大中國房地產市場的風險、誇大中國的債務規模、炒作中國陷入所謂中產收入陷阱,甚至認為中國會步日本「失去30年」的覆轍。
但這波唱衰中國經濟的美西方大合唱,一如既往再次破產。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全球機構對中國經濟前景看好,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新報告預測今年中國經濟將增長5.2%,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將達三分之一。該組織對美國、歐元區、德國、法國、日本、英國等西方經濟體今年經濟增長的預測分別是1.8%、0.9%、-0.3%、0.8%、1.4%、0.4%。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雖然預計全球總體通脹將從2022年的8.7%下降至2023年的6.8%,但美西方依然未走出通脹陰霾。相比之下,中國則處於弱通脹狀態,給中國實施相對寬鬆的貨幣政策進行逆周期調整提供了緩衝。因此,從經濟增長和預期前景看,中國經濟相比美西方依然屬於「風景這邊獨好」。
中國經濟上半年的表現凸顯中國基本修復了「疫情傷疤」,經濟穩步復甦。今年暑期消費市場的火旺,到國慶中秋雙節出遊人數超過2019年同期,凸顯消費市場動能已經恢復甚至實顯「報復性增長」。而且,從西方普遍唱衰中國的房地產市場看,通過一系列針對性政策措施(如存量首套房貸利率下調、降低首套房首付比例等)不僅有助於出清房地產市場前端供給側風險(如資金鏈斷、樓市違約),也有助於減輕購房者成本,化解消費端焦慮,提振剛需和改善住房群體訴求。相比美西方房地產市場資本主導下的市場紊亂並可能引發的系統性金融風險,中國宏調政策的有效性,大大降低了房地產市場「硬着陸」風險。
經受住全球「壓力測試」
房地產市場好轉,消費市場動能復甦,電動汽車產銷兩旺,內外需勢頭良好,中國大飛機博弈全球商飛市場,華為突破美國半導體和芯片封鎖……凸顯中國經濟正在走出世紀疫情的陰霾,也承受住了來自全球前所未有的各種「壓力測試」。分析家們注意到,今年美歐兩強政要接連訪華,美歐也從對華「脫鈎」轉變為「去風險」,雖然美歐依然對華充滿忌憚甚至在全球範圍內組圈搞對抗,但中美開始建立工作組進行經濟、金融、商業對話。近日舉行的第十次中歐經貿高層對話也取得相應成果。
風雨之後見彩虹,大國風采更耀眼,強國基礎更堅實。在此基礎上,中國在世界百年變局演進中才有敢於鬥爭善於鬥爭的勇氣,大國博弈才有勝算。
國際關係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