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三月在北京勝利召開,習近平主席全票當選國家主席。「兩個確立」是在我們面對百年變局中應對一切不確定性的最大確定性,無論國際環境如何風雲變幻,全國人民堅定團結在以習近平為核心的中央周圍,就一定能戰勝一切挑戰。今年全國兩會的主調,就是在「兩個確立」之下,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鬥。
(二)國家成就和奮鬥目標
過去十年,中國的國際地位大大提高:經濟總量不斷實現新突破,工業生產量佔世界第一位,貿易額佔世界第一位,外匯儲備穩定在三萬億美元以上,各項事業迅速發展,改善民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成功解決了絕對貧窮問題,近一億農村人口脫貧,這是世界上少有的成就。過去的十年,中國進入了科技發展的新時代,航天科技、量子通信、量子數學、人工智能、新型材料、5G網絡技術和軟件、生物醫藥等領域都走進了世界的前列。科技創新成為了過去十年中國經濟迅速發展的引擎,進入了高質量發展的新時代,更加有力地推動區域協調發展,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從51萬億元人民幣上升到120萬億人民幣,佔世界總產量約18.5%,上升了約8%;並且培育了許多新型產業、新的經營業態;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得到廣泛的支持。國家整體實力邁上了一個新台階。
中共十九大確立「兩步走」戰略安排: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中共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徵,更有基於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這是我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
(三)今年全國兩會精神
這一次兩會給我最大的感受,不只是有一個充實可喜的政府工作報告,而是它鑄造了我國鐵一樣的團結精神:在習近平主席領導下深入貫徹落實二十大精神,動員各方面、各領域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以高質量發展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央與國務院機構改革強化了國家決策和執行的力度;同時聚焦解決創科、金融、知識產權產業發展和解決農村振興等問題。
兩會的整個過程,就是團結中國人民在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邁進的過程。大會的精神是:增強「四個意識」(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堅定「四個自信」(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堅決維護習近平總書記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無論外圍的環境如何變化,中國堅定不移地向前發展。在機構改革方案中,決定組建中央港澳工作辦公室,充分體現中央對港澳工作的高度關心重視,這對香港未來發展提供了更堅實的保障。
(四)全國人大常委會過去五年工作保障香港安定繁榮
回顧過去一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除了制定5部、修改9部法律,作出4個決定以及1個法律解釋外,又聽取了23個監督工作報告,8項專題調研,辦理代表議案487件,建議9349件,過去五年共聽取審議182件監督工作報告,檢查30件法律等。涉及港澳方面,包括制定了香港國安法,完善了香港特區選舉制度,決定了香港立法會議員的資格,及為香港國安法第十四條和第四十七條釋法。推動香港實現止暴制亂,從由亂到治邁向由治及興。人大常委會的決定把「愛國者治港」制度化、法律化,保障了中央對港全面管治權和香港特區高度自治權的有機統一銜接,推動「一國兩制」行穩致遠。
(五)香港與祖國共同邁向新征程
香港要築牢對「一國兩制」的制度自信,更積極地參與到中國式現代化征程當中。必須堅持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充分認識到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是「一國兩制」方針的最高原則。沒有「一國」這個根本,就不存在「兩制」。特別行政區的高度自治權來自中央授權,兩者之間是「源」與「流」的關係。維護和落實中央全面管治權,維護國家安全,遵守香港國安法是責無旁貸。「香港再也不能搞錯方向,搞亂自己」。築牢制度自信,可以使香港特區政府和市民有一致的信念。
(六)香港的獨特優勢
習近平主席在去年「七一」重要講話中指出:「背靠祖國、聯通世界,這是香港得天獨厚的顯著優勢,香港居民很珍視,中央同樣很珍視。」事實上,全國那麼多經濟實力強大的大城市,唯有香港在260多個國際協議或組織中擁有成員的地位,廣泛聯通世界。發揮好香港的優勢,不僅關乎保持香港長期繁榮穩定,對於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對於共建「一帶一路」、促進合作共贏,同樣具有重要意義。例如,香港與西方資本主義工業國家有着廣泛和長期的深入聯繫,未來還要不斷開拓在亞、歐、中東、南美等的新市場,利用香港的高度公信力和誠信服務,為國家和世界一百多個國家進行貿易互通。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未來要加把勁。
(七)香港法律界的發展
國家支持香港法律界的發展,也推出了許多政策。例如,2019年公布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及2021年公布的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都大力支持香港建設亞太區國際法律及解決爭議服務中心、區域知識產權貿易中心,這都為法律界發展帶來巨大的動能。此外,截至目前,廣東已批准15間合夥聯營律師事務所,共有108名港澳律師派駐到合夥聯營律師事務所。推動粵港澳三地法律服務規則「軟聯通」。不僅如此,吸納粵港澳資深律師、專家學者等206人擔任涉外調解員。廣東省現有11家兩地合夥聯營律師事務所。香港大律師也可受僱於內地企業擔任顧問。
2022年10月,《關於在香港特別行政區設立國際調解院籌備辦公室的安排》正式簽署。根據安排,將先設立國際調解院的籌備辦公室,預計2023年開始正式運作。國際調解院將為和平解決國際爭議提供一個新平台,並鞏固香港國際法律及解決爭議服務中心的定位。
2020年年底,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召開,習近平主席提出「十一個堅持」作為新時代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要戰略部署,包括堅持統籌推進國內法治和涉外法治,這是更好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更有效應對挑戰、防範風險、反制打壓,堅決維護國家尊嚴和核心利益,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必然要求。其後中央印發《法治中國建設規劃(2021-2025年)》白皮書,當中指出要加強涉外法治工作。積極參與國際規則制定,加快推進我國法域外適用的法律體系建設,推動我國仲裁機構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仲裁機構合作建立聯合仲裁機制,強化涉外法律服務,提高法律風險防範意識。
「十四五」規劃提出,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發展,促進內外貿法律法規、監管體制、經營資質、質量標準、檢驗檢疫、認證認可等相銜接,推進同線同標同質。維護和完善多邊經濟治理機制。維護多邊貿易體制,積極參與世界貿易組織改革,堅決維護發展中成員地位。推動新興領域經濟治理規則制定。
行政長官李家超早前拜訪國家司法部,帶回來的信息之一是「香港要培育涉外法律的人才」。我們要主動對接國家重大政策和發展戰略,藉着背靠祖國的優勢,發揮我們聯通世界的作用。
(八)建立人力資源的粵港澳內循環和國外人才經香港進入大灣區的外循環
要發展離不開有人才,香港的「高才通」政策,已有一萬四千多人申請,亦已批出逾一萬人,這是建設人才內外循環的重要措施,香港要發揮自身中外文化和生活方式相容的優勢,提升自己的地位,加速融入大灣區的發展。
(九)結語
請容許我引述習近平主席在全國人大閉幕會重要講話中的一些內容,作為對今年全國兩會精神的一個總結。
習近平主席在大會閉幕會的重要講話,包括有如下的要點:「人民的信任,是我前進的最大動力,也是我肩上沉甸甸的責任。我將忠實履行憲法賦予的職責,以國家需要為使命,以人民利益為準繩,恪盡職守,竭誠奉獻,絕不辜負各位代表和全國各族人民的重託!」「從現在起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接力棒,歷史地落在我們這一代人身上。」
強國建設,香港角色不可少。我們要堅定歷史自信,增強歷史主動,堅持守正創新,保持戰略定力,勇於攻堅克難,不斷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添磚加瓦、增光添彩!
文章有刪節
全國人大常委會香港基本法委員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