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懷元帥後來在《彭德懷自述》中回憶:「在哈達鋪約休息了四五天,從報紙上看到陝北有劉志丹蘇區根據地,很高興。」毛澤東等人正是從報上得知了陝北紅軍的確切消息,決定調整俄界會議的部署,做出了「到陝北去」的重大決策。
究竟是哪份報紙為中共中央提供了決策依據?1987年,中央黨史研究室編輯的《中共黨史資料》第22輯上整理發表了一篇珍貴文獻,那就是1935年9月張聞天在哈達鋪寫的「讀報筆記」─《發展着的陝甘蘇維埃革命運動》。
1935年1月遵義會議,決定由張聞天取代博古在中共中央「負總責」,主持日常工作;毛澤東與周恩來、王稼祥組成「三人軍事小組」負責軍事指揮工作。張聞天十分擅長調查研究工作。在這篇「讀報筆記」中,他摘錄了1935年7月7日、23日、29日、31日和8月1日的《大公報》社評、新聞報道中大量有價值的信息。譬如:
「全陝北二十三縣幾無一縣不赤化,完全赤化者有八縣,半赤化者十餘縣。現在共黨力量已有不用武力即能擴大區域威勢。」(7月23日)
「關於農村赤化問題,陝北確甚於陝南……陝北則有廣大之區域,與較久之根據地故也。」(7月29日)
「八十四師師長高桂滋則說:『盤踞陝北者為紅軍二十六軍,其確實人數究有若干,現無從統計,但其槍有萬餘。(8月1日)
大公報也報道了山西軍閥閻錫山對於陝西、山西兩省局勢的看法:「鄰省既有赤化的武力,影響於共產黨之氣焰甚大……若陝亂長久不平,山西自身之危險即不堪設想矣。」(7月31日)
張聞天的夫人劉英(曾任中央紀委委員、全國政協常委)後來回憶:「紅軍長征到達甘肅的哈達鋪,在當地郵局得到不少報紙,主要是七八月間的天津《大公報》。毛澤東、張聞天、周恩來、博古等人翻閱這些報紙……現在得知陝北有一塊紅軍的根據地,很自然決定到陝北落腳。」
1996年,長征勝利60周年之際,《人民日報》發表了馬文瑞、賀晉年、王世泰、吳岱峰等4位陝西籍革命家的聯合署名文章,也明確指出:「毛主席在甘肅哈達鋪繳獲敵人的天津《大公報》上得知:『全陝北二十三縣幾無一縣不赤化』,『陝北赤化人民七十萬,編為赤衛軍者二十萬』,『匪軍長劉志丹轄三師,槍有萬餘』。這些已經過時的消息,引起了毛主席的極大重視,他還多次找參加長征的原陝西地下黨省委委員賈拓夫詢問陝北的情況。」
1935年9月22日下午,中共中央在哈達鋪關帝廟召開陝甘支隊團以上幹部會議,毛澤東作報告時指出:「民族的危機在一天天加深,我們必須繼續行動,完成北上抗日的原定計劃。首先要到陝北去,那裏有劉志丹的紅軍。」
9月27日,在甘肅通渭縣榜羅鎮,張聞天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毛澤東、周恩來、博古等參加,作出把紅軍長征落腳點放在陝北的決定。10月19日,中央紅軍抵達陝甘蘇區南大門吳起鎮。22日在此舉行中央政治局會議,批准了榜羅鎮會議的決策,宣告中央紅軍(紅一方面軍)長征結束。
1936年10月,另外兩支隊伍即紅二、紅四方面軍,與紅一方面軍在甘肅會寧大會師,標誌着長征的完全勝利。從此,紅軍主力實現了從江西到西北的戰略大轉移,為直接開赴抗日前線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