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圖:同學們向袁志學贈送活動旗幟。右圖:「范長江行動甘肅行」舉辦「范長江與蘭州、與甘肅、與西部暨《中國的西北角》出版近90年的影響」輔導學習和「范長江行動甘肅行」十年參與學校交流活動。\大公報記者郭濤攝
「《大公報》對長征落腳點的確定有貢獻,這其中有范長江的特殊功勞,他是第一個追蹤報道紅軍長征的記者。」近日,甘肅省延安精神研究會副會長、甘肅省委黨史研究室原副主任李榮珍與甘肅省文史館研究員康民、八路軍蘭州辦事處紀念館館長袁志學以及六所甘肅高校的專家學者,與2024「范長江行動」隴港學子一起重溫了《大公報》「一張報紙定乾坤」的故事。在當日的「范長江與蘭州、與甘肅、與西部暨《中國的西北角》出版近90年的影響」輔導學習和「范長江行動甘肅行」十年參與學校交流活動上,專家帶領隴港學子走進范長江筆下的西北世界,激勵傳媒學子以敏銳洞察力和專業素養,記錄下甘肅、中國最真實的面貌與故事。\大公報記者 李陽波、張帥、郭濤
1935年7月,范長江作為《大公報》特約通訊員從成都出發,開始他的中國西北角之行。李榮珍介紹,進入甘肅的范長江於1935年8月來到卓尼,並在卓尼對時任洮岷路保安司令的楊積慶土司進行採訪,將了解的紅軍和蘇維埃政權的有關情況告知楊積慶。
「范長江是紅軍義務宣傳員」
「正是這場徹夜長談,使楊積慶知道了紅軍長征北上是為了抗日,在民族存亡的大義面前,他最終選擇了正確對待即將到來的共產黨紅軍。」李榮珍提到,范長江是一位紅軍的義務宣傳員,他還拜會了臨潭「西道堂」教主馬明仁。雖然沒有資料記載他們之間的談話,但紅四方面軍長征進入甘南後,西道堂在物資、糧食等方面給予了幫助。
據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記載,1935年9月18日,紅軍到達甘肅岷縣以南的哈達鋪。在這裏,根據從當地找到的報紙上獲悉的陝北紅軍和根據地仍然存在的情況,毛澤東提出到陝北去。此外,中共中央早期領導人之一張聞天於1935年9月在哈達鋪寫的「讀報筆記」 ──《發展着的陝甘蘇維埃革命運動》中,詳細地摘引了7月23日、29日、31日、8月1日的《大公報》上有關紅軍在陝甘活動的消息。八路軍駐蘭辦事處紀念館館長、甘肅省博物館協會副理事長、紀念館專委會主任袁志學在輔導學習中指出,范長江為期十個多月的西北考察活動,開啟了其一生最重要、最輝煌的記者生涯。在向全國讀者發回的通訊中,第一次客觀地報道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紅軍活動的消息。這也是《大公報》「一張報紙定乾坤」的由來。
「從當年這位大公報記者的口中,廣大讀者第一次知道了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翻雪山、過草地、四方面軍會師等等充滿傳奇色彩的長征故事,首次勾勒了紅軍長征的全過程。」袁志學表示。
《大公報》最早意識到西北問題重要性
甘肅省延安精神研究會副會長、甘肅省文史館研究員、甘肅省委黨校教授康民提到,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滇緬公路被日軍切斷,國外油品進口幾乎完全斷絕,中國軍隊汽油補給幾乎全依賴甘肅玉門油礦。沿途地方探索出羊皮筏運油法,用汽車把油品運到廣元,再用羊皮筏順嘉陵江到重慶,每年至少可以運八次,這種運輸方式既安全又經濟,大大解決了油礦運輸困難的問題。
「《大公報》是20世紀30年代開發西北的積極倡導者,最早地意識到西北問題的重要性,擬把西北作為救亡建國的基地並對西北進行了深入實際的報道。」康民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