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财经 > 正文

察股觀經/擴大內需戰略 長遠力促消費\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李迅雷

時間:2023-03-21 04:25:14來源:大公报

  圖:中國為了擴大內需,積極推出刺激消費措施。

  隨着外需走弱,內需顯得更重要。今年1至2月,以美元計價,中國出口按年下跌6.8%,仍比預期為佳。但是隨着全球經濟下行,中國出口增速今年有可能倒退,故擴內需顯得非常迫切。

  隨着中國人口老齡化加速,加上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對中國採取種種脫鈎舉措,使中國的出口面臨多重壓力。在這種背景下,要更多依靠內需,主要是兩項:投資和消費。中國擴內需過去主要是靠投資拉動,通常對GDP的貢獻比重40%以上,而全球的投資對GDP貢獻率平均只20%左右。中國經濟增長模式仍然是外向型出口導向、以投資拉動為特徵,雖然對經濟拉動作用明顯,但正面臨多種挑戰。

  一是製造業的投資增長空間有限。在投資拉動中,製造業佔比最高,但中國製造業增加值在GDP的比重達到33%,再升有點難度。二是房地產已進入下行周期,房地產投資通常在基建投資中佔25%左右,去年房地產開發投資下跌10%,這是非常少見。三是基建投資回報率近年持續下行,去年基建投資增長近10%,對穩增長起到關鍵作用,但回報率持續下降。雖然未來可以通過投資拉動擴內需,但這駕馬車的動力愈來愈弱,而且債務增長比較快。

  正是看到投資在拉動經濟中的弊端,所以要擴大消費和內需以拉動經濟。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放在優先位置,但消費對經濟的貢獻能否愈來愈大,也要審慎考慮。因為現在看,居民部門的消費動力主要來自於收入增長。過去幾年,可支配收入增長略低於名義GDP增速,雖然基本保持一致。按照這種狀況,消費要發揮超預期作用,其增長明顯超過GDP增長還是存在一定的難度,所以,消費擴張必須要靠收入來保障。其次,中國收入結構也存在一定問題,因為消費主體是中低收入群體,但中低收入群體收入的增長沒有明顯超過GDP增速。

  關鍵在拉動居民收入

  今年各地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消費目標加權平均計算是7.1%,2022年同樣各地方對消費的預期增長是7.7%,也就是在預期今年GDP增速明顯上行之下,各地對消費增長的預期並不高。各省市GDP目標明顯高過2022年時,各地對消費的貢獻增長率反而比2022年低,是否反映居民對消費預期不高?

  消費預期一方面取決於居民收入,另方面取決於居民的槓桿水平。目前中國居民平均槓桿水平達到發達國家的中等水平。居民在房貸方面的支出比較大,在消費上通過消費貸進行提前透支,消費對經濟的拉動作用,一方面取決於收入,另一方面取決於居民債務水平,中國居民部門存在槓桿率水平偏高的問題。如果要把消費放在擴內需的優先位置,需要多舉措、多渠道來增加居民收入,通過提供便利性的消費場景來刺激消費。中央經濟工作會議2021年和2022年都提到「三重壓力」,即需求收縮、供給衝擊和預期轉弱,說明消費一方面受到需求收縮的壓力,另方面也受到預期轉弱、信心偏弱的影響。

  改變需求收縮、預期轉弱的局面,需要在政策層面作更加長遠規劃,一是高就業,二是低通脹。高就業是經濟增長目標,短期需要獲得動態平衡,但同時要追求長期結構合理。把消費放在優先位置,改變目前經濟增長的模式,從投資拉動轉到消費拉動,這不是短期能實現的目標,需要長時間努力。出口和投資拉動這種模式在前期優勢非常明顯,因為有巨大的人口紅利,但今後的轉型過程比較漫長。但短期經濟仍面臨壓力,靠投資拉動這樣的逆周期政策,也是合理的。

  中國經濟不可能長期維持高增長,肯定會降至中高速增長。十九大以後提出目標,要實現高質量增長,所以經濟增速下行是客觀存在的壓力。但是,如果過度看重穩增長的目標,就可能採取更多逆周期的政策來平滑經濟周期,其短期穩增長效果非常明顯,但也會帶來長期結構失衡問題。過去30年,全球幾乎所有國家都出現過兩次以上的負增長,而中國的GDP增長曲線非常完美,沒有出現過負增長。而實現這種完美,更多的還是靠投資的作用,也就是逆周期政策的加力,但相應地用在消費方面的力度就不夠,使得經濟結構扭曲問題長期得不到穩妥解決。

  未來在實施擴內需戰略,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雙措並舉下,除了要關注短期目標,更要關注長期目標。如果為了穩增長而採取逆周期政策,使得長期的改革目標被延後,後面將承擔更大的成本。要堅持推進結構調整,確保長期目標的實現。2035年中國要建成中等發達國家,在共同富裕上要有顯著效果,需要在稅制改革、促消費、提高居民收入、縮小收入差距等方面更加努力。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