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财经 > 正文

寰球視野/香港經濟增長前景評估(上)\中銀香港首席經濟學家 鄂志寰博士

時間:2021-12-06 04:27:48來源:大公报

  圖:香港各項經濟活動逐漸恢復,部分早前失業人士再次加入勞動市場,今年7月至9月勞動參與率為59.3%,推動就業市場邁向充分就業。\中通社

  2021年全球經濟強勁復甦,主要經濟體GDP增長均超過潛在經濟增長水平。展望2022年,全球經濟仍無法擺脫新冠疫情帶來的不確定性,先進經濟體與新興市場可能因為疫情、疫苗接種及成效的差異,呈現出經濟增長和通貨膨脹雙重分化的局面。

  香港作為典型的小規模開放經濟體,總體受益於中國內地經濟增長和美國寬鬆政策刺激,2021年首三個季度,香港GDP同比增長7%,雖然三季度略有放緩,但預計全年仍將實現6%以上的增長水平,將收復2019年及2020年連續六季錄得收縮的失地,回到疫情此前的體量。

  一、香港與全球主要經濟體同步復甦

  作為典型的小規模開放經濟體,香港經濟始終反映着環球經濟復甦的動力轉換,並受到中國內地和美國兩大經濟體的經濟增長動態和宏觀政策調整的直接影響。從全球範圍看,2021年經濟增長的基本邏輯是:2020年上半年經濟下行帶來的低基數和寬鬆財政和貨幣政策的刺激效應。

  2021年前三個季度,美國經濟同比增長5.7%,經濟規模超出疫情前約1.4%,反映經濟重開和寬鬆政策推動經濟復甦的影響。三季度美國增長率有所放緩,同比年率回落至4.9%,環比年率回落至2%。受疫情反覆和部分行業供應鏈緊張的影響,供應鏈出現瓶頸,無法滿足經濟重開釋放的需求,汽車生產及銷售、存貨變化和住宅投資反應尤其強烈,並延續至四季度。考慮財政刺激和超寬鬆貨幣政策效果,預期全年美國經濟增長將達到5.5%,低於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6%的預測。

  美國就業市場續有改善,10月新增非農職位數目符合市場預期,增加53.1萬,且8、9月份數字均被上調,過去六個月每月平均新增非農職位數目達66.6萬,失業率進一步回落0.2個百分點至4.6%。目前,失業率較疫情前高1.1個百分點、非農職位數目減少420萬份、勞動參與率及就業與人口比率分別低1.7及2.3個百分點,以上勞工市場指標尚未返回疫情前水平,預期將於2022年內繼續趨向充分就業水平。

  今年前三個季度,內地經濟平均增長9.8%,兩年累計平均5.2%。三季度以來,受到低基數效應減退、部分地區疫情爆發後收緊人員流動和經濟活動限制、能耗雙控限制用電,以及加強對多個行業監管約束等因素的綜合影響,內地商品出口、工業生產、固定資產投資及零售銷售等均有所放緩。

  筆者預計四季度內地出口繼續受惠於外部因素持續改善,工業生產和製造業投資亦有增長,部分行業面臨原材料價格上升和能耗雙控的不利影響,固定資產投資則取決於財政、貨幣及房地產政策調整等因素,消費亦因疫情和就業市場復甦而有一定的不確定性。在宏觀政策寬鬆、低基數和經濟重開等因素支持下,2021年全年中國經濟將增長8%左右。

  2021年以來,受益於全球主要經濟體對中國內地商品出口的依賴,香港出口表現良好,外需對經濟增長保持較大貢獻。同時,本地疫情受控,發放消費券和去年經濟增長低基數等因素,支持消費走強,亦提升了內需表現。2021年前三個季度,香港經濟同比增長7%,三季度出現放緩跡象。從月度資料看,香港旅遊業持續冰封,服務出口無法改善,貨物進口增長高於出口,淨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降低,其部分原因是去年三季度香港經濟增長基數高於上半年,兩者差距達5.5個百分點。

  二、香港就業市場明顯改善

  2021年3月以來,受經濟復甦、本地疫情改善,以及市民適應社交距離措施等因素的影響,香港就業情況明顯改善,失業率快速回落,7月至9月平均失業率降至4.5%,較高位低2.7個百分點,建造、零售、住宿及膳食服務,以及運輸、倉庫、郵政及速遞服務、資訊及通訊等行業失業率亦從高位回落,分別為6.8%、7.2%及4.8%。8月至10月香港失業率進一步改善至4.3%,較7月至9月下降0.2個百分點,並較2020年12月至2021年2月本輪失業率高位7.2%,大幅回落2.9個百分點。

  就業市場快速改善利好經濟穩定復甦。同時,香港疫苗接種計劃於2021年2月底展開,至今約七成合資格人士接種疫苗,加上有效的防疫措施,令疫情逐步受控,本地經濟活動恢復正常,2021年8月起特區政府分階段發放消費券,進一步推動消費表現,帶動就業市場的改善。 

  香港零售、住宿及膳食服務、建造和製造等行業失業率已較年初高位有一定改善,但其8月至10月失業率仍分別高達6.9%、6.4%及6.1%,表明相關行業持續受到嚴格防疫措施、旅遊業持續停頓和國際出行尚未恢復等因素的困擾,較整體失業率高2.6個百分點,顯示部分基層市民就業情況持續嚴峻。 

  就業市場表現反映了疫情衝擊的動態演變,2020年12月至2021年2月香港整體失業率上升至7.2%,創2004年一季度以來新高,2019年年中僅為2.8%,短期增幅非常顯著。

  最近以來,香港各項經濟活動逐漸恢復,部分早前失業人士再次加入勞動市場,2021年7月至9月勞動參與率為59.3%,較疫情前2019年同期低1.2個百分點,將推動就業市場邁向充分就業。10月綜合消費物價指數溫和增長1.7%。

  經濟持續復甦和進口價格上升增加了短期通脹壓力,但香港經濟在低於生產容量水平運行可以有效控制通脹壓力,今年前十個月基本通脹率僅上升0.5%。

  三、2022年全球主要經濟體尋找新的經濟增長路徑

  1、病毒進一步變異與全球範圍疫苗接種程度及有效性的賽跑將重新界定2022年全球經濟增長的邏輯。

  2022年全球經濟可能因疫情及疫苗接種率的差異,而呈現先進經濟體與新興市場經濟增長和通貨膨脹雙重分化的局面。目前看來,儘管先進經濟體疫苗接種率較高,美國默克和輝瑞藥廠宣布研發降低新冠重症住院或死亡風險的口服新藥,但尚未建立群體免疫,重症和死亡個案比率仍遠高於流行感冒。歐美國家陸續放開社交距離,嘗試以較為寬鬆的方式處理疫情,疫情對經濟和服務業等的打擊力度仍需要觀察。

  2、供應鏈受阻引發物價上升的影響時間可能較預期更長,加劇通脹壓力,促使先進經濟體重新評估其貨幣政策走向。

  2021年以來,美國通脹壓力上升,聯儲局慣常衡量通脹的個人消費開支物價及其核心指數,9月分別按年上升4.4%及3.6%,創1991年1月及1991年5月以來新高,而10月消費物價及其核心指數分別按年上升6.2%及4.6%,創1990年11月及1991年8月以來新高。最近,聯儲局改變了通脹屬暫時性的判斷。美債短期收益率已對加息預期做出反應,長端收益率上升幅度較小,美債10年和2年期收益率差距收窄,但美國貨幣政策正常化道路漫長,寬鬆貨幣環境短期內不會明顯改變。

  3、主要經濟體的寬鬆政策帶來高負債和巨額財政赤字,不具有持續性,貨幣政策轉向已經啟動,但其推進速度將繼續受到疫情發展的干擾。

  11月美國聯儲局會議維持聯邦基金利率於0%至0.25%,並宣布於11月中起縮減買債,每月縮減100億美元國債及50億美元按揭抵押證券,至2022年6月中將買債規模降至零,從2021年11月至2022年6月中期間,將合共買債4200億美元,較未縮減前8400億美元減少一半,聯儲局的資產負債表規模將繼續擴張,但擴張速度放慢,預期至2022年中其資產負債表規模將增至略高於9萬億美元,較疫情前約4.15萬億美元增加約120%。縮表完成將進入聯邦基金利率加息周期。

  歐洲主要經濟體通貨膨脹呈現上升壓力,2021年10月歐元區通脹率同比升至4.1%,較9月份3.4%明顯加速,創2008年7月以來新高。2022年3月,歐洲央行將按計劃完成其緊急抗疫購債計劃,但可能延續每月買債200億歐元的資產買債計劃,並就兩者之間銜接做出新的安排。2022年,歐元區通脹率可能繼續保持高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歐洲央行貨幣政策進一步寬鬆的空間。總體來看,歐洲的貨幣政策轉向將滯後於其他主要經濟體,並支持全球貨幣環境繼續保持寬鬆。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