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訊】近日由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嶺南大學聯合舉辦以「島嶼棋布全香港」為主題的系列講座之一—「燈塔.漁民.保育人」,在香港歷史博物館進行。
位於香港蒲台群島的橫欄島燈塔,是船隻從東南面進入香港港口的第一座歷史燈塔,也是中國沿海燈塔網絡其中一個最重要的節點。
「海上第一個看到香港水域的航標就是橫欄島燈塔,它是清朝海關在1893年建造的。」燈塔古蹟保育研習實踐項目組共同創辦人景祥祜在開場的「香港尋蹤」影片中強調了燈塔對於香港乃至中國沿海地區的重要性。他在講座裏介紹了科學與技術的最新發展,令當下有機會用3D打印的技術重現燈塔的結構,用數位敘事建構燈塔元宇宙。
燈塔的日常使用離不開「燈塔守」的運作與維護,而燈塔的故事亦需由「燈塔守」來開啟。駐守橫欄島燈塔超過20餘載的「燈塔守」花維路(Charles Beatty Allenby Haig Thirlwell),從父輩的船長工作開始自小與海洋結下了深深的情誼。
雖說花維路作為英國人應該有自成一派的英式生活,似乎與水上人忙碌辛勤的捕魚工作不在同一個畫面。但他卻教漁民英語、燈塔儀器和海上信號系統等專業知識,讓漁民在陸地上建設新社區,創造屬於他們陸地上的新生活。亦因此,他被大家稱為「香港漁民之父」。花維路改姓「花」的原因在於他非常喜歡花木蘭的故事。花嘉蓮為父親所創作的詩句響應了花木蘭最珍貴的品質:真、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