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上至下)作品《港.彌敦道》。作品《澳.官也街市》。作品《粵.大萬世居》。「寄情大灣區──潘魯生藝術作品巡迴展」嘉賓合影。
「寄情大灣區─潘魯生藝術作品巡迴展」昨日在香港文化中心展覽館揭幕,展出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名譽院長潘魯生在2022年創作的系列大尺幅作品。今次展覽由20件展品組成,分為「主題創作」和「民藝調研記錄」兩個展示單元進行展出。\大公報記者 顏琨(文、圖)
潘魯生致辭時表示,「這個展覽的啟迪是因為我長期在廣東地區進行田野考察,很多的民風民俗、街區、碼頭給我留下深刻印象。我的專業是畫畫,但在從事藝術工作的時候,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從事民間文化研究工作。這一次的繪畫寄託了我很多的情感,表達我對這塊土地的留戀,和對大灣區文化的敬意。」
多維度描繪大灣區
香港美協主席林天行致辭時表示,「我非常喜歡民間藝術,90年代的時候,潘主席曾送過我一本有關民間藝術的書,這本書全面而生動地研究中國的民間藝術,我把這本書保存至今。潘主席熱衷於對民俗文化研究,這一次展覽的畫都是和民俗、傳統建築有關係。如果不畫這些,可能我們的下一代就看不到了。」
深圳美術館展覽部主任尹燁斌致辭時表示,「『寄情大灣區──潘魯生藝術作品巡迴展』首次在深圳美術館展出,而後到澳門巡迴展出,取得了廣泛關注和熱烈反響,深受公眾的喜愛。巡展來到了大灣區的重要城市──香港,讓我們再次有機會共同見證這場情繫大灣區的藝術盛宴。」
今次展覽的作品運用中國彩墨語言,以寫實表現手法,多視角、多維度描繪大灣區現實的村舍、街巷、港灣,記錄大灣區建設伊始的社會面貌、現狀和大灣區建設的全過程,呈現灣區城市發展的歷史脈絡和文化肌理,探討灣區文化生態中城市與鄉村、社會與歷史、傳統與現代共生共榮的關係。
與香港緣分匪淺
在潘魯生看來,粵港澳大灣區的文化、民俗是相通的。經濟發展的背後是文化的繁榮,文化的背後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滋養。在這樣的背景下,潘魯生的創作融入了自己的真情實感。「這一次展覽,我的作品都沒有人,畫作的背後是市場的喧囂,是普通老百姓的歡歌,我的畫是靜靜的灣區,把歷史、文化、傳統和當下記錄下來。」
潘魯生表示,「我和香港是非常有緣的。」1985年,首屆中國體育美術作品展在香港舉辦,潘魯生創作的《零的突破》參展。九十年代初期,《中國佛教圖案》、《中國漢字圖案》兩部著作在香港出版。而到了九十年代中期,潘魯生的工作室亦在香港成立。
今年正值香港回歸祖國27周年,亦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實施5周年,深港攜手策劃展出以大灣區為主題創作的藝術作品展覽並在香港與市民見面。
該展覽由深圳美術館和香港美協主辦,天工當代承辦,深圳市對外文化交流協會、深圳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共同支持舉辦。深圳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副局長丁中元,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助理署長區玉芳等出席此次活動並擔任主禮嘉賓。
展訊/寄情大灣區──潘魯生藝術作品巡迴展
日期:即日起至11月15日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展覽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