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博上看了一場AI辯論短視頻,導演是一個小學生,他把三個AI放在面前的桌子上,拋出辯題「愚公是應該移山還是搬家」,讓兩個AI充當正反方,另一個則擔任評委之責。經過十幾分鐘的辯論,「導演」發現兩個AI的觀點慢慢趨同,於是停止了這場辯論。而評委AI被要求點評時卻表示自己出了問題,無法回應這個問題,不知是確實出了bug,還是AI耍滑頭拒絕得罪自己的同類。
辯論賽雖短,卻很激烈,兩個AI針鋒相對,從責任心、決斷力、成本和對環境的保護等多方面,就愚公是該搬家還是移山申述自己的觀點,駁斥對方的看法,讓人大開眼界。更有意思的是,這場辯論最終成為一次相向而行的思想交鋒,這或許提醒我們,AI思考是一種純粹的思考,不摻雜情感因素,因而在綜合外部信息時,對於不同意見,它會在理解的基礎上辯證取捨。人類往往被情感支配,為了爭一口氣,一根筋軸到底,甚至無理也要攪三分。比起AI,辯論確實更像人類為自己量身定製的活動。
AI此種開闊胸襟和從善如流、廣收並蓄的態度,無疑值得人類學習。不過,這則視頻更讓我思考的還是那位小導演。與其說他是在玩一次遊戲,不如說設計了一個實驗,用以說明當下的我們尤其是作為未來人的孩子們,應該如何運用AI。想起我中學的時候,數學考試是不許帶計算器的,但大學考試就沒有這項規定,因為需要考查的內容更加高級,沒有必要在簡單計算上浪費考試時間。而現在很多入職考試允許攜帶電腦查閱資料,不以簡單記憶為考查目標,也是同樣的道理。如果說今後的人有什麼離不開的工具,我想AI必是其中之一。指揮AI「勞動」幫助自己解決問題,是未來人的必備技能。給它們出題,在它們的「辯論」中深化自己對某個問題的理解,亦應列入其中。而這正是小「導演」可仿效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