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金庸文化大家談系列八/金庸百年與文化中華魅力\邱立本

時間:2024-08-20 05:02:00來源:大公报

  圖:邱立本

  金庸百年之際,各方都在思考如何將「金學」發揚光大,避免金庸作品日後只是被新一代以影像的方式來記憶,而失去了文字世界的魅力,忘記了字裏行間的刀光劍影和恩怨情仇,才是金庸小說的重要底色。就像莎劇演出和影視作品,不能代替莎士比亞的文字,不能忘記那些激盪人心的金句。

  香港不但要設立金庸文學館,也要設立金庸全球文學獎,延續二十世紀香港的傳奇,讓全球作家都可以描繪新的靈感軌跡,讓金學探討的人性不會斷層。由於香港是金庸寫作基地,這活動應該由特區政府和民間合辦,彰顯金庸是香港歷久彌新的軟實力名片。

  金庸作品向全球華人輻射,引爆驚艷,作品的力量說明了一切。一九七三年,金庸訪問台灣,回港後在《明報月刊》發表《在台所見、所聞、所思》,後來金庸小說在台灣解禁,掀起台灣的金學熱潮,出現「金庸茶館」、「金庸江湖」等研究組織,寶島「金學」大盛,背後是冷戰年代海峽兩岸隔絕,金庸作品對神州大地和中國歷史的細緻描繪,撫慰了台灣民眾多少「傷別離」的鄉愁。

  金庸作品在內地的影響力,八十年代開始發酵。一九八一年金庸訪京拜會鄧小平,鄧小平對金庸說,雖然第一次見面,但其實是老朋友了,因為你的書我都愛看。金庸小說在神州大地迎來數以億計讀者。上海評論家毛尖最近在香港書展就金庸魅力演講,指出金庸是她青春時期的文學啟蒙。

  由於金庸小說非常「歷史化」,刺激「金學」在內地蓬勃發展,出現六神磊磊等「金粉」作家,將金庸作品分析得鞭闢入裏,開創中國文學史新的論述,將金庸小說視為新經典。

  東南亞也和金庸小說結緣。一九六七年,金庸赴新加坡創辦《新明日報》連載金庸武俠小說,讓南洋華人與神州大地的文脈連成一體,為大馬華文教育的推廣作出了貢獻,啟蒙了很多馬華作家。

  香港文化界提議成立金庸文學館和金庸全球文學獎,就是要凝聚世界各地的中文作者,賡續中華文化命脈,超越地域限制,發揚「金學」精髓香港的特色就是開放自由,海納百川,要將參與的作家資格擴寬,不僅涵蓋全球華人,也要涵蓋全球中文作者。

  金庸的多元開放精神超越大漢族主義,打破種族和道德二元化對立,漢人有好有壞,其他族裔也一樣。在他筆下,寫出了契丹人喬峰的悲情、蒙古公主趙敏的正面形象,即使西毒歐陽鋒之子歐陽克,看似無惡不作,但他對黃蓉痴戀,至死不休,也讓讀者動容。

  香港舉辦金庸文學獎,要開放給全球的中文作者,超越種族,不看參與者法律上的護照,而在乎參與者是否內心深處有一本中華文化的護照,發揚金庸對中華文化的強烈認同。香港當年的文化機緣,金庸在五六十年代的香港創建了一個中華歷史文化的江湖,為全球的中文作家提供了獨特的營養,也預示今天越來越多其他種族作者,擁抱中文,就好像金庸小說的非漢人精英,從康熙到耶律楚材都是中文世界的飽學之士。

  今天全球學習中文的人數躍升到歷史新高,顯示中文不只是中華民族的語言,而是屬於世界的語言。這和英文的發展一樣、英語文學超越了英美文學,來自千里達的奈保爾(VS Naipaul)、在英國成長的日本裔石黑一雄拿過諾貝爾文學獎。也許在香港的金庸文學獎刺激下,將來有一些非華人中文作家也可以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這將是中文世界的文學勝利,也是金庸小說多元主義的勝利。

  金庸文學館與香港金庸全球文學獎是一體兩面,都是要推動金庸小說國際化,從香港開始,讓金庸走向世界,也將金庸的文化中華魅力,以更多元化的方式走向未來,開拓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願景。

  作者為《亞洲週刊》總編輯邱立本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