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師在構想大廈外形設計、視覺效果、內部環境規劃、綠化永續等元素時,已開始融入人工智能(AI)的創意和實用性,使建築領域的未來帶有AI影子。
香港典型舊式公共屋邨彩虹邨,樓齡超過60年,已納入房屋署清拆重建名單之中。在AI技術的加持下,香港大學建築學系的學生透過圖像生成,勾劃出不同風格的建築群,全面改造彩虹邨,既保留舊式屋邨的建築特色,同時兼容現代美學。
雖然這只是學生們利用AI技術「重建」彩虹邨,但不論是外貌、樓層之間的布局、公共空間的規劃等,讓人可有無限想像,猶如為舊式公屋注入新生命。
突破傳統物理結構框框
除了人類,在大自然界的各種生物亦需棲身之處,例如螞蟻巢穴結構複雜,為印度建築師Manas Bhatia所着迷。他以大自然作為構思藍本,以樹齡超過700年、全球已知現存最高樹木亥伯龍樹(Hyperion Tree)作為基礎,輔以生成式AI創製出以「Symbiotic Architecture」(共生建築)為名的未來建築物。
Manas Bhatia設計的未來建築,並沒有傳統混凝土或鋼筋,驟眼看就如高聳入雲的巨型大樹,惟每層的住房單位顯而易見,個別甚至設有露台,最特別之處是這幢未來建築物如生物一樣,懂得呼吸和生長,名副其實的烏托邦式居所。
在AI的威力之下,Manas Bhatia設計出沙漠仙人掌社區,想像在2187年的火星,人們居住在能夠抵禦惡劣天氣的巨型仙人掌內,設有冷卻系統功能,保護住戶免受火星的高溫和輻射影響,而且仙人掌具有儲水功能,為住戶提供源源不絕的循環用水。
一切看似是瘋狂的設計概念,哪怕只是電影的特技效果,只要適當運用AI技術,異想天開的事情也能活現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