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志願軍:存亡之戰》正在內地及香港上映。
陳凱歌執導的《志願軍:存亡之戰》正在香港及內地上映。電影將朝鮮戰爭中最慘烈的鐵原阻擊戰搬上銀幕,再現中國志願軍第63軍以2.5萬兵力頑強抗擊美軍4個師的輪番進攻,勝利完成阻擊任務的光輝歷史。電影聚焦在中國志願軍面對殘酷戰爭時的意志,面對存亡一戰,中國志願軍不退一步。面對美軍的武器強大與人海戰術,中國志願軍以生命守護家園。\蘇 洋
《志願軍:存亡之戰》聚焦在中國志願軍以少勝多的鐵原阻擊戰,集中表現中國志願軍如何以少勝多,如何鐵血鑄就戰爭神話。導演陳凱歌沒有用戰爭電影類型化、樣板式的方法,而是集中表現這場阻擊戰的殘酷,面對極其殘酷的美軍攻擊,中國志願軍以血肉之身,以保家衛國的強大信念,以守護人民的意志完成一場戰爭神話。
以少勝多
鐵原阻擊戰雖說是一場阻擊戰,其實是抗美援朝的轉捩點,鐵原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一旦失守「聯合國軍」就會打開中朝邊界,世界格局甚至會發生改變。「聯合國軍」為了盡快打下鐵原,由李奇微頂替麥克阿瑟上任,李奇微雖然手握遠多於志願軍的兵力卻不強攻,以大量坦克飛機開路,向63軍陣地投放了成千上萬枚炮彈,而中國志願軍189師只有不到9000人,難以承受5萬美軍的全力進攻,師長蔡長元把全師人員分到200多個陣地,分散防守各處,成為美軍眼裏二百多個扎眼的釘子。這種戰法對阻擋敵軍進攻起到了作用,但也讓200多個陣地變成了孤軍,後勤補給根本到不了分散的陣地上。
這是一種以生命換時間的打法,189師每一位士兵面對多如牛毛又裝備領先的美軍,他們頑強不屈。正是抗美援朝這場戰爭,真正讓全世界明白中國人民已經站起來了,中國人民不可能再被侵略了。
從2014年徐克的《智取威虎山》開始,出現一批新主流軍事電影。「新」在着重利用中國電影工業力量,塑造戰爭場面的血肉質感,以震撼的視聽設計強化戰爭場景的臨場感。在敘事主題上,不拘泥於敵我對立,而聚焦在戰爭倫理性、正義性上,着重表現塑造士兵的正義精神與崇高氣魄。從而,刻畫先烈的精神魅力,書寫保家衛國的民族精神,傳承守護人民的時代精神。
以情動人
《志願軍:存亡之戰》進一步提升了新主流軍事電影的美學。電影不拘泥講述戰爭的原委,不生硬拔高,而注重以情塑造中國軍人的精神偉力,以戰爭創傷表現中國軍人守家衛國的意志力。當中的文戲部分,表現了中國軍人對家、國與人民的深情,塑造了中國軍人內心對家的眷念,對人民的熱愛,對和平的嚮往。武戲則表現了中國軍人遭受無比慘烈的攻擊,他們寸步不退、以少勝多靠的是守家衛國的鋼鐵意志。
電影對朝鮮戰場上這段歷史的刻畫,可謂纖毫畢現,電影中每一個角色,都是這場戰役中中國軍人鐵血為民、強軍護國的縮寫。一營的教導員李想(朱一龍飾)憑藉自己豐富的作戰經驗,擊垮多個敵人堡壘。真正讓他殲敵無數的不只是武器,更是他那守家衛國而寸步不退的決心。李想一句:「我們一步也不會再退了。」詮釋了中國志願軍的剛毅決心。
翻譯官李曉(張子楓飾)是被家人寵愛的「小公主」,但為了國家與人民,她義無反顧地走上了戰場,目睹無比慘烈的戰爭,卻沒有退卻半步。身為翻譯官的她,用語言擊垮了美軍的心理防線。她對美軍說:「停止進攻,減少更多的傷亡,回家吧。」一句「回家」點明了守家衛國、安定和平是每個人心中最熾烈的嚮往。戰爭所帶來的傷痛是無比殘酷的,孫醒(陳飛宇飾)是名身經百戰的戰士,雖患有戰爭應激症,卻依舊傷病不下火線,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
《志願軍:存亡之戰》致敬永垂不朽的先烈,以中國軍人光輝的英雄史,鑄就中華民族守家衛國的內在之魂,傳承愛國為民的時代精神。電影將不能被遺忘的歷史塑造為真實的大銀幕視聽感受,將中國軍人的深情與意志刻畫出來,為的是銘記先烈,堅定後繼者前行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