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要闻推荐 > 正文

中國「琉球學」獲國家批準啟動 學者:中琉五百多年交往 見證中華文化「親仁善鄰」

時間:2025-11-21 15:06:55來源:大公報

  近日,福建師範大學首創的中國「琉球學」學科項目已獲國家批準正式啟動,入選中國歷史研究院「絕學」學科扶持計劃2025年度資助項目,成為全國六項「絕學」之一,這意味着中國學界正以學術理性參與東亞歷史敘事的重塑,中國「琉球學」研究將告別以往零散化、碎片化的狀態,學科未來發展將呈現體繫化、融合化與國際化等趨勢。

  大公報記者 何德花

  「歷史上,中國與琉球長達五百餘年的友好關繫,沒有一個國家像琉球國那樣,得到中國政府一次又一次的冊封,得到中國政府正式頒令派遣移民移居藩屬國。」福建師範大學中琉關繫研究所所長謝必震教授接受大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中日學者在琉球學研究中結下深厚友誼、產出大量的研究成果。在與中國五百多年的交往中,琉球從一個貧窮落後的島國,逐步發展成為一個社會經濟和文化都達到先進水平的國家,是中華文化「親仁善鄰、扶持弱小、厚往薄來」的歷史見證。

首裏城位於衝繩那霸市,是琉球國的政治、外交與文化中心,於2000年被聯合國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福建師範大學中琉關繫研究所已成立30周年,是國內目前唯一以中琉關繫作為研究對象的研究機構,編纂出版了《清代中琉關繫檔案選編》7部、《琉球文獻史料彙編》2卷,以及中琉關繫研究著作20餘部。

  「歷史上琉球王國獨立存在,長期是中國明清兩朝的藩屬國。」謝必震介紹,福建師範大學的「琉球學」聚焦1879年之前的琉球歷史和文化的研究。自1372年明朝朱元璋派楊載出使琉球開始,在明清兩朝長達277年的統治中,中國向琉球派遣使者共有20餘次,而琉球朝貢達300餘次。

  明清兩朝史書中詳細記錄了琉球朝貢事、中國出使琉球事、中國對琉球的種種優惠政策等。琉球古國也保存大量檔案資料並彙集成冊,形成了《歷代寶案》。通過研究這些豐富翔實的史料,中琉歷史關繫的原貌變得更為清晰、真實。

  中琉歷史研究 證明釣魚島屬中國

  「琉球王國定期向中國朝貢,接受中國皇帝的冊封。正由於在這樣的宗藩制度下,使得中外在海疆分界等問題上得以留存清晰證據。比如中日爭端的釣魚島問題,中琉兩國都有確鑿的證據證明釣魚島是中國的。」謝必震介紹,中琉兩國確定宗藩關繫後,有大量的文人、畫師、測量官往來中琉兩地,畫師繪製大量的過海圖、針路圖以及琉球全島圖。

  在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徐葆光赴琉球使團畫師描繪了封舟往返於中國與琉球國之間的針路圖。如今留在徐葆光《中山傳信錄》中的《琉球三十六島圖》就是畫師們按比例準確繪製的,根本沒有包括釣魚島以及附屬島嶼,從而證明釣魚島以及附屬島嶼是中國的領土。

  中華文化與當地生活相融合

  「明朝對弱小的琉球國是真心愛護,賜琉球『閩人三十六姓善操舟者,令往來朝貢』,使得後來琉球國一躍而成為『海舶行商為業』、『以舟楫為萬國之津樑』的貿易中轉國。」謝必震介紹,這一政策明朝唯一對琉球國實施,在此之前中國政府從未派遣大規模移民移居海外。閩人入琉後,不僅將航海、造船技術傳入琉球,還將中國的生活習慣、文化習俗帶到了那裡,將先進的中華文化與當地生活相融合,促進了琉球的社會進步。

  繼賜閩人給琉球後,明王朝對琉球的關心與愛護表現得更為突出。每位琉球國王的即位都要派出幾百人的冊封使團,在政治上給予最優惠待遇。據《明會典》記載,凡同樣貢品明賜琉球的賞錢均高出其他國家。如錫每百斤賞賜五百文,賞琉球卻高達八貫;蘇木每斤賞值也是五百文,而賞琉球卻是十貫;胡椒每斤應賞三貫,賞琉球卻三十貫。

  圖:福州白泉庵的琉球墓園內,長眠着明清時期跨海來閩的琉球人。\大公報記者何德花攝

  明朝閩人三十六姓移居琉球 後代福建尋根

  在福州白泉庵,有一座靜謐的琉球墓園。10座古墓埋葬着明清時期跨海來閩長眠於此的琉球人,有王府財政官、進貢船水手、負責朝貢翻譯的通事,也有來中國學醫的青青子衿。今年4月,「閩人三十六姓」後裔專程從日本衝繩跨海尋根,來到此墓園。一位金氏後人輕撫第八代祖父的墓碑,動情地說:「看到祖輩安息之地被守護得這麼好,心裏特別暖。第八代祖父當初那麼努力,我會繼續傳承。」

  明朝閩人三十六姓移居琉球,「他們大多是福州河口一帶善於駕船的百姓,為琉球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幫助琉球與中國開展朝貢貿易,推動當地經濟快速發展。」謝必震介紹,這些閩人不僅負責琉球國航海、造船等交通事務,還從事外交文書編寫、漢語文獻翻譯和對外貿易等,其後裔很多躋身琉球國高位,被稱為「久米士族」。據不完全統計,閩人阮氏後裔現在在衝繩約有3500人,閩人梁氏後裔現在在衝繩約有1500人。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閩人三十六姓」就懷揣家譜踏上福建尋根問祖的旅途。

  衝繩保留漢俗禮儀 信仰觀音

  「歷史上,琉球先後向中國派遣了二十多批次史籍稱為『官生』的留學生,另有一部分人在福州琉球會館學習各種專業知識和技能,他們被稱為『勤學人』」。謝必震介紹,這些琉球留學生所學內容十分廣泛,有天文地理、製瓷、製糖、紡織、冶金、農作物栽培、醫術、戲曲、法律等。此外,衝繩保留着許多中華文化傳統和漢俗禮儀比如中國農曆春節的傳統「過新年」、祭祖、祭灶、信仰觀音、石敢當等。在當地首府那霸西北部,還有一座仿福州名勝修建的「福州園」。

  從琉球歷史看歸屬爭議

  •12世紀,琉球群島逐漸形成北山(今衝繩本島北部)、中山(中部,首裏一帶)、南山(南部,今那霸周邊)三個地方政權,史稱「三山」。

  •1372年,明朝與琉球正式確認了宗藩關繫,琉球奉中國為正朔,中國以「厚往薄來」的政策善待琉球。

  •1609年,薩摩藩(今鹿兒島縣)在德川家康支持下發動「慶長之役」,武力徵服琉球,但琉球仍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與中國的宗藩關繫。

  •1872年,日本明治政府單方面設立「琉球藩」,納入日本行政體繫,邁出吞併第一步。

  •1874年,日本以琉球漁民被台灣原住民殺害為由,派兵侵佔台灣(「牡丹社事件」),清廷妥協後,日本藉機宣稱「琉球人屬日本國民」。

  •1879年,日本以武力脅迫手段廢除琉球藩,改設「衝繩縣」,遷琉球王室至東京,至此琉球王國被日本正式吞併。

  •1945年日本戰敗後,美軍佔領琉球群島,設立「琉球列島美國民政府」直接統治,其行政機構及官方文件均使用「琉球」這一名稱。

  •1972年,美日通過私相授受方式完成琉球施政權的移交。此後,琉球群島處於日本管轄之下,改設為「衝繩縣」。

  話你知/琉球學

  ​「琉球學」是一門對琉球的地理、政治、文化以及中琉歷史、琉球東亞關繫史等方面進行綜合性研究的學科,其定位與中國學、韓國學、日本學並列,而非僅作簡單區分。其核心研究圍繞琉球的歷史、文化與對外交流等多個維度展開。在歷史方面,包括琉球的起源、與明清的宗藩關繫及被日本吞併的過程等;在文化方面,涉及琉球語言、服飾、建築、音樂及宗教信仰等;在對外交流方面,涵蓋對外經濟來往、朝貢貿易與周邊國家互動等。「琉球學」研究對近現代「琉球問題」的討論和研究有着重要意義,琉球地位、社會現狀、美軍基地等很多現實問題的討論都需要這一學科作為支撐。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