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要闻推荐 > 正文

240琥珀珍品亮相城大 3000年歷史掠影

時間:2023-03-01 09:18:03來源:大公報

  展覽中呈現各個時期的琥珀展品。\大公報記者顏琨攝

  香港城市大學般哥展覽館推出《琥珀:波羅的海黃金》展覽,呈現來自拉脫維亞國家歷史博物館、拉脫維亞國家藝術博物館、Association Trésors de Ferveur、富維耶基金會、香港夢蝶軒、兩依藏博物館,以及私人收藏家、設計師及藝術家,共240件琥珀珍品。展覽共分為6個部分,以琥珀的起源及其對科學研究的重要性、波羅的海地區的古代琥珀文物、遼代及中世紀歐洲的琥珀藝術、明清時期琥珀發展、琥珀在20世紀拉脫維亞的角色以及當代藝術作品中的琥珀為主題,呈現琥珀的3000年發展歷程。

  大公報記者顏 琨

  琥珀是樹脂化石,卻在藝術文化、政治、宗教等方面扮演着極為重要的角色。波羅的海諸國盛產琥珀,並在3000年前已被視為珍寶,通過貿易流傳至南歐、亞洲等地。中世紀時期,琥珀作為藝術品和奢侈品,需求殷切,專門雕刻琥珀的工坊遍布歐洲。16世紀,新教與天主教出現分裂,更加劇對琥珀的爭奪,也將琥珀塑造成宗教物品。在亞洲,琥珀經絲綢之路傳入中國。遼代(916年-1125年)的契丹貴族對琥珀情有獨鐘,更延續至明清時期,只有皇帝及貴族方可佩戴。

  琥珀的藝術風格是政治及文化環境的反映。16世紀,天主教地區利用琥珀製成玫瑰念珠及花冠念珠,不少琥珀宗教物品應運而生。中國遼代時期,契丹人偏好琥珀珠寶、掛件、佛器及小雕飾。明朝時期亦能看到不少琥珀飾品,如小雕像、花瓶、吊墜、項鏈、耳環和髮簪等。

  不同文化影響呈現風格

  兩次世界大戰間,歐洲人將琥珀用於裝飾中高價商品,如琥珀與黃金、鑽石、珊瑚結合,製成頗有藝術風格的化妝盒。

  中產市場中可以看見以琥珀製成的男士袖釦、棋子、煙架。二次大戰後,蘇聯控制下的波羅的海諸國大量生產琥珀裝飾品如啤酒杯、盾牌、燭台以迎合旅遊業,令琥珀光環不再。直至蘇聯解體,當地藝術家重新發覺琥珀的藝術歷史及傳統風格,令琥珀首飾和裝飾設計復興。

  東西方文化的不同亦影響着琥珀的藝術風格。19世紀波羅的海設計師鑲嵌珠寶及裝飾時會盡量保留琥珀原有形狀。而中國的琥珀雕刻師則會將琥珀轉化成全新形狀的作品,亦利用其多樣的顏色營造不同效果。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