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要闻推荐 > 正文

去日本尋找龍的建築\方元

時間:2023-01-10 10:10:27來源:大公報

宇治的鳳凰堂具有中國唐代建築的風貌。\作者攝

  在我喜愛的中國城市名單上,有一座城市不在中國,而在日本。它就是京都。日本人肯定不同意我的講法,但我對京都確實有這樣的感覺。它雖是日本的城市,但表現了中國古代城市的布局和文化精神,而且有許多與中國古建築相似的木結構寺廟。記得第一次去京都旅行時,看到古寺之多、保存之好,讓我大開眼界,腦屏上不斷刷出唐代詩人杜牧的名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

  杜牧的這句詩現在經常被用來形容京都,但其實這句詩描寫的是南朝的都城建康,京都則是仿照唐朝的京城長安而建。杜牧描寫長安的名詩是《長安秋望》。我和家人這次去日本正值天高氣爽的秋季,當站在京都的嵐山上眺望時,眼前大概就是杜牧詩中的景色吧。

  遊京都必遊宇治。京都曾是日本的首都,而宇治曾是京都貴族們的「後花園」,因此有一些歷史悠久、美輪美奐的古建築。此次「尋找龍的建築」之旅,在要看的古建築名單中就有兩座在宇治:一座是平等院鳳凰堂,另一座是黃檗山萬福寺。

  鳳凰堂建在日本,卻具有中國唐代建築的風貌。它建於一○五三年,至今約有九百七十年的歷史。它出現在平安時代的後期,當時在日本貴族中盛行末法思想和淨土教。鳳凰堂即是由權傾朝野的貴族之首藤原家族建造的、按照「淨土式庭園」設計的佛堂。淨土教是在唐朝由中國傳入日本,因此鳳凰堂的設計受到中國佛教和唐代建築的影響。今日,在中國的敦煌石窟中仍能看到多幅描繪淨土教宮殿的唐代壁畫。畫中的宮殿與鳳凰堂非常相似。

  鳳凰是這座古建築的設計主題。遊客也許未必能看出鳳凰形的建築平面,但一定會看到屋脊上的一對銅鳳凰,那正是建築的點題之處。一般來說,日本佛寺的屋脊是用鴟尾來裝飾,但鳳凰堂在屋脊上用的是鳳凰。鳳凰堂原是私人住宅的佛堂,因此在設計上毋須遵循佛寺的做法。鴟尾是由中國傳入日本,那麼鳳凰屋脊也是由中國傳入嗎?日本人說,因為在中國的傳說中鳳凰是守護佛陀的神鳥,於是才有了這個獨特的設計。

  雖說鳳凰的設計概念來自中國,但在中國現存的古建築中並沒有相似的實例。在北京故宮,雖然屋脊上有鳳凰裝飾,但用法和做法與宇治的情況是不同的,況且明清建築晚於日本的平安時期。所以,鳳凰堂的做法可能是日本人在中國傳說的基礎上衍生出來的創意。這說明日本人在吸收中國文化時善於活學活用。

  萬福寺在日本被稱作「龍一樣的建築」。與鳳凰堂相比,它與中國的淵源更緊密。萬福寺建於一六六一年,至今約有三百六十年的歷史,是日本佛教黃檗宗的大本山。它的建築師是來自中國福建的高僧──隱元隆琦和他的弟子們。他們給日本不僅帶去了新的佛教學說,還帶去了許多新文化和新事物,例如藝術風格、印刷術、書法、茶藝、食物和醫藥等等,對日本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鑒於隱元對日本佛教復興和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貢獻,後水尾法皇授予他「國師」的稱號。此後每隔五十年,便由當年在位的天皇為他追加新的謚號。最近的這次是在二○二二年,由令和天皇為他加謚。由此看來,日本人沒有忘記中國文化惠及日本的歷史。

  在建築上,隱元給日本帶去了新的建築式樣、技術、裝飾、雕塑,以及寺院建築設計的最新規制。從寺院的選址、建築的規模、材料的質量以及工藝的水準上,我們可以看出它當年的盛況和影響力。

  宇治萬福寺建成的時間相當於中國清代順治十八年,但為什麼日本人說它是「中國明朝的建築風格」?這是因為宇治的萬福寺是仿照福建福清的萬福寺,而福清的佛寺是明式建築。福清的萬福寺始創於唐代,後因明朝神宗皇帝賜名和賜贈典籍而走上鼎盛時期。在此盛期,寺院進行了大規模的重建和擴建。隱元在此時期成長,成為主持,參與過重建工程。因此當他在日本建造佛寺時,便採用他所熟悉的明代建築式樣。

  採用明式建築還有一個文化身份的因素。隱元東渡日本的時間是明朝及南明覆滅、清軍攻下福建的時候。福清萬福寺之興受恩於明朝皇帝,因此隱元在日本的寺院採用明式建築、沿用明朝皇帝的賜名,照搬中國佛寺的規制,既可寄託他對故國的忠心和思念,也可表明他的民族文化身份。

  儘管明朝被推翻了,但中華文明的軟實力依然存在。在此時期,漢學、儒學、佛學等中國古典文化在日本備受推崇,因此隱元在日本被視作文化的使者,受到舉國上下的歡迎和尊重。這說明優秀的文化具有普遍性的價值,能夠超越國家、朝代和種族的界線。難能可貴的是,隱元的繼承人和弟子們把寺院的中國傳統延續到今日。現在,在萬福寺仍能聽到僧人用「黃檗唐音」(明代的南京官話)誦經。

  宇治萬福寺的故事與奈良的唐招提寺很相似:文化通過佛教的「渡舟」,從一個國家傳播到另一個國家。佛寺建築作為文化的載體,使文化成為視覺可見的實物、地標和象徵。

  奈良唐招提寺的根和宇治萬福寺的根都在中國。前者在揚州市的大明寺,後者在福清市的萬福寺。遺憾的是,如今在揚州和福清已看不到它們的根──唐代和明代的原型建築了。因此,我們無法將日本的仿造建築與中國的原型建築做對比,不知道日本的版本是否百分之百忠實於中國的原版。不過,如果你發現某些構件或裝飾帶有日本建築的特色,那也不必驚訝,因為這是文化交流的自然現象。例如,萬福寺的屋脊用了鬼面瓦,這明顯是日本的做法。

  有意義的是,如今當中國的建築師要修復或仿造古建築時,他們會去日本觀摩取經。例如,香港志蓮淨苑的設計便藉鑒了宇治的鳳凰堂,揚州鑒真紀念堂的設計則參照了奈良的唐招提寺。這說明文化交流是雙向的、互惠的。

  這些古建築太讓我着迷了。它們給人一種沉浸式體驗和穿越時空的感覺,讓歷史變得觸手可及。雖然古建築講的是幾百年前的故事,但古老的智慧對今人仍有啟發和藉鑒的意義。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