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长廊 > 正文

文化什錦/春社/陳德錦

時間:2021-03-11 13:31:33來源:大公報

  三月天,興許也該談談春社這幾乎已被遺忘的古老節日。先談日期。漢代以後,民曆以立春和立秋後第五個戊日為社日,通常在春分和秋分前後。今年的春社是在陽曆三月廿一日。春秋兩社,相隔半年。春社為春耕風調雨順而祈福,秋社則為百穀豐稔而報功,祭酬的對象是土地之神,也就是「社」。

  兩個社日,春社特別隆重,充滿歡樂氣氛。也許是乘了「鬧元宵」的餘興,老百姓在這天共聚於里巷,喝酒吃肉,花前樹下,笑語忭歌。南宋詩人陸遊在《春社》詩中說「太平處處是優場,社日兒童喜欲狂」。優場就是戲場,社日裏農村有草台戲上演,是娛神又娛人的節目。魯迅的《社戲》,敘述者回憶少年時與同伴坐小船到鄰村看戲,戲台傳來笛聲,婉轉悠揚,心思也「彌散在含着豆麥蘊藻之香的夜氣裏」。離開家園,到野外捉蝦摸魚、摘瓜採豆,人也變得活潑暢快。

  陸放翁眼中的社日,與陶淵明《桃花源記》中武陵人所見「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情境十分相似。那是民眾不勞智巧、順從自然、安身立命的率真表現。農村社會仰賴社日促進交誼,待人要公平有禮。漢代做過高級官員的陳平,曾擔任社首之職,任務之一是分豬肉給民眾,而他因「分肉甚均」得村人稱頌。

  千百年後,現代社會崇尚科學,將祭祀土地視為迷信,而與祭社相關連的娛樂活動,也隨之失落。像魯迅那麼有感性的手筆記錄了民國前社日的情況,畢竟很少,興許也勾起了現代人的一絲鄉愁吧。

  社日的酬祀對象是土地。幾百年前,新界村民以石塊建造社壇,以供祈福,遺蹟至今仍可見。土地有神,在民眾的觀念中還依託為大地上的樹木。

  歷代不同地區的社樹有松、柏、梓、槐、桑等,南方甚至以茶、榕為社樹。高聳入雲的大樹有如天梯可上通神界,木材和果實又是大自然賦予人類的寶貴資源,崇敬大自然演變成保育大自然,也是理所當然。三月廿一日恰巧也是「世界森林日」,倡立者聯合國大會藉此向世界呼籲保護林木,減少碳排放,讓地球資源和多元生態能持續發展。

  春天畢竟是萬物孕育的季節。時屆晝夜均分的仲春節氣,耕種步伐加快。伊朗、阿塞拜疆等東亞國家也以三月廿一日為「諾魯孜日」,男女老少在這此日共聚歡度,頌讚春來大地,期待豐收。由此可見,慶祝春至、感謝大地恩賜的嘉年華感情,古今中外都有共通之處。

  昔日民眾在春社裏敬土酬神,守望相助,也是經歷無數患難之後的生活歷程。年來社交活動因疫情而消減,至今仍未全面恢復。但不久之將來,我們終必會走出疫症的陰霾,在還未能除去口罩、歡欣無間交談吃喝之前,回顧社日的意義,肯定能感受到多一分希望和溫暖。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