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长廊 > 正文

那湧動在維港之畔的女排潮/穆 亦

時間:2020-10-26 10:38:29來源:大公報

  2020年國慶之夜的廣州,秋月如珪,銀輝遍地。近一年未看電影的我走進影院看了一場電影《奪冠》。

  觀看《奪冠》既是由於心中濃濃的女排情結,更是因了4年前我在香港迎女排陪女排送女排的一段女排情緣。當女排苦練、參賽、奪冠的一幀幀經典畫面在銀幕快速閃過,我不禁心潮澎湃、思緒飛揚,視線漸漸模糊,而4年前的一幕幕感人瞬間越來越清晰地在腦海浮現……

  「歡迎!歡迎!」數十位耄耋老人揮舞國旗和區旗,井然有序地排列在香港志蓮護理安老院的過道,迎候着中國女排的隊員們。

  這是2016年8月28日國家里約奧運精英代表團走進香港社區、校園、商場、體育館、老人院,與香港市民溫馨互動的場景之一,也是中國女排訪港的第一站,我有幸代表主辦方之一陪同前往。

  走進老人院溫馨互動

  志蓮護理安老院是由志蓮淨苑營辦的政府津貼安老院,入院老人300多位,其中90歲以上老人112位,百歲老人12位。女排姑娘們上午一大早來到這裏,看望慰問老人,觀看老人們表演節目,與老人們一起開開心心地玩遊戲。

  遊戲名叫「大風吹」,由7名老人和8名女排隊員共15人參與,在一塊直徑2米左右的圓形彩虹布上玩滾球。隨着主持人間斷喊出「微風吹」、「大風吹」、「颱風吹」,參與者抓住大圓布的一角,互相配合,上下抖動,從慢到快,從快到急。圓布不斷變化,皮球蹦跳翻滾,「險情」(皮球落地)不時發生。沒有參與的郎平教練及其他4位隊員也在後方加油、起哄、救球,場面歡快熱鬧、其樂融融。

  冠軍隊員如此投入地與老人玩遊戲,讓老人們十分感動。一位老人眼含淚光地告訴我,幾十年前她就喜歡看女排打球,為女排奪冠欣喜,因女排失敗難過,今年奧運女排逆境奪冠,她高興了好幾天。聽說女排要來,昨晚興奮的一夜沒睡好。沒想到這些明星隊員這麼沒架子。

  臨別,老人們向女排隊員送上了親手製作的精美手工刺繡禮品,女排姑娘們非常喜歡。隊長惠若琪第一時間在微博上載了她與一名長者的合照,並寫道:「今天去敬老院看望爺爺奶奶們,看到他們健朗地揮着國旗很感動,還得到奶奶們做的手工禮物,超厲害!我會好好珍藏的。聽到他們眼含淚光和我們說中國女排是她們的驕傲的時候,我們也淚花氾濫了,原來我們單純的拚搏奮鬥影響着這麼多人……」

  與老人們依依不捨地告別出來,女排隊員們又馬不停蹄地趕往奧海城商場。

  這是我第一次在香港看到如此熱烈的場面、這般歡呼的人群。只見商場內人山人海,上下三層站滿迎接的市民,有的手持國旗,有的舉了名牌。首層立起一塊巨大背景板,上書「恭賀中國女排奪金」幾個大字。大廳內整齊坐了200多名小朋友,個個翹首以待、激動萬分。

  當身材傲人、形象靚麗、神采飛揚的一個個女排隊員走進商場時,現場爆發雷鳴般掌聲和歡呼聲。看到最後一個出現的郎平教練,商場內的歡叫聲更是達到了高潮,人人高喊着郎平的名字,高呼着「中國女排」。片刻,12名女排隊員在背景板前站定,用粵語整齊喊出:「香港嘅朋友,你好!」現場又是一片歡騰。

  女排隊員先是與市民互動,後又分組與小朋友玩遊戲,大小朋友十分投入、玩成一團。更有趣的是答問環節,小朋友天真提問、充滿童趣,大朋友有問必答、妙語連珠。

  一個胖墩墩的小男孩問:「你們平時除了打排球外,還會做什麼呢?」張常寧笑着回答:「我們平日不用訓練時,會聽音樂輕鬆一下,保持開朗心境。」

  一個紮馬尾辮的小女孩好奇地問身高2.01米的女排第一高袁心玥:「你家人是否也跟你一樣高呀?」袁心玥笑了:「我的爸媽也很高,但沒有我那麼高。」

  童言無忌問教練「惡唔惡」

  一個戴眼鏡的小男孩認真地問女排隊員:「你們的教練惡唔惡(兇不兇)?還是很溫柔?」現場馬上哄笑起來。郎平聽了立即搖頭擺腦,裝出一副兇巴巴生氣的樣子,大家開心地笑了。隊員們把這個「難題」丟給了直率的丁霞。丁霞也不推辭,代表大家回答:「郎平教練訓練時對我們非常嚴格,但平時很和藹,會像媽媽一樣關心照顧我們。」大家報以掌聲。

  舉手提問者爭先恐後,未獲機會者難免失落,主持人靈機一動讓小朋友用筆寫下對女排想說的話,貼在舞台的「心形」布景板上。小朋友笑了,立即埋頭寫起來,他們寫的是:「我很喜歡奧運的姐姐!」「中國女排世界第一」「加油!努力!」「東京奧運繼續加油!」「永遠支持你們!中國超勁!」等。

  當隊員們步出商場,小朋友和市民們以長時間的熱烈掌聲歡送她們離開。不少手持相機的女排迷從樓上追到樓下,從場內追到場外,不放過一個互動的過程、歡呼的場面。我也迅速化身女排迷用相機拍下了一個個感人瞬間。

  三天時間裏,女排姑娘們還參加了政府酒會、文藝演出、敞篷巴士巡遊和排球公開課等活動,所到之處市民聞風而至,現場人潮洶湧,一片歡聲笑語。29日下午女排隊員們離開香港前往澳門,港澳碼頭更是千人送別,難捨難分,使「全城熱戀」達到頂點。

  陪同女排的3天裏,每天都有一些東西讓我感動、興奮、驚奇、震撼着。在香港少數激進分離分子鼓吹「去中國化」「去大陸化」,甚至叫囂「港獨」的今天,在部分香港青年受「黃師播獨」影響、對內地偏見日深的今天,我從未想到香港市民對中國女排竟然這麼關注、這樣喜歡、這般狂熱,一點也不亞於內地民眾!

  榮譽歸集體 圓夢靠拚搏

  為什麼中國女排訪港引起如此之大的反響?為什麼女排隊員受到這麼多港人的由衷喜愛和瘋狂追捧?我得出了三點結論:

  女排精神,陸港共鳴。從1981年到2019年,中國女排先後10次在世界女排三大賽上奪得冠軍。放眼世界體壇,在不到40年間十次奪冠,對集體項目而言,是不多見的。女排奪冠固然可敬,但更可敬的是女排那種不畏強敵、頑強拚搏、永不言棄的精神。一次次魚躍救球,一次次跌倒爬起,一次次竭盡全力,一次次驚天逆轉。正是這種面對強敵無所畏懼的霸氣、克敵制勝的銳氣、永不言敗的骨氣,贏得了內地民眾的追捧,也得到香港市民的認可和喜愛。香港媒體曾經報道,一位年過七旬的蘇先生說,喜歡女排這麼多年,看着她們起起伏伏、有升有落,人生也是這樣,但我們要像女排隊員一樣,一直向上看,不斷挑戰極限。她們的比賽過程真正體現了競技體育的精神。

  女排情結,由來已久。朋友告訴我,香港市民對女排的熱情和關注時間久遠。除了關注中國女排參加世界三大賽外,1993年第一屆世界女排大獎賽總決賽在香港舉辦,此後香港又舉辦過多次世界女排大獎賽的總決賽和分站賽,香港民眾對中國女排的關注度和喜愛程度逐年遞增。每次中國女排到達香港,勢必引起當地球迷的一波「女排熱」,而中國女排也會留下一些故事。2013年8月8日,在香港舉辦的世界女排大獎賽的歡迎晚宴上,中國女排郎平、賴亞文、孫玥三代相逢,媒體爭相報道。2015年7月16日,世界女排大獎賽香港站正式打響,中國隊的每一場比賽都吸引很多香港觀眾,為中國隊吶喊,為隊員們加油。

  家國情懷,源遠流長。香港絕大多數市民都是從內地移民過來,血緣相親、語言相通、習俗相類、文化同源。家國情懷是他們的家教傳承、觀念歸依,更是情感寄託、心靈感觸和生命自覺。每次中國運動員參加國際重要比賽,他們十分關注,為賽況膠着緊張,為比賽失利難過,為贏得勝利歡喜。我注意到,女排隊員來港,不少家長抱着小孩來看。家長吳先生為了讓孩子更清楚地看清女排隊員而把孩子高高舉過頭頂,並如數家珍地給孩子講解這是誰、那是誰,打什麼位置、有什麼特長。另一位帶了孩子的家長激動地接受媒體採訪說,雖然孩子現在還不能完全理解女排對於香港的鼓勵意義,但是他想讓小孩從小就了解我們都是一家人的概念,並讓孩子將女排勇於拚搏的精神牢記於心……

  在觀賞中回憶,在追念中觀賞。兩個多小時的電影很快就結束了。走出電影院,漫步珠江邊,影片中的畫面和4年前的情景,仍時空交錯地在我腦海不停閃現、回放,久久揮之不去。

  秋夜如鏡照月影,清風拂面湧心潮。有人說,中國人為什麼這麼在乎一場比賽,連香港人也惦記着女排的出征和奪冠。這是勝負心嗎?這是不自信嗎?非也!郎平說,中國女排的精神不只是贏得冠軍,而是有時候明知難贏,也竭盡全力、永不言棄。當年,面對改革開放之初的百廢待興,面對與西方國家的巨大差距,面對部分國人的失落、彷徨和迷茫,女排精神曾經激勵、感召、鼓舞了一代人,成為整個民族自尊自強、銳意進取、昂首前進的精神動力。今天,面對美國為遏制中國崛起而蓄意發起的多方打壓、對香港實施的惡意制裁,面對新冠病毒疫情肆虐對全球經濟帶來的巨大衝擊,我相信,女排精神在帶給我們靈魂深處巨大觸動的同時,仍將成為我們每個人自強不息的精神動力,華夏兒女更應弘揚女排精神,團結一心,頑強拚搏,砥礪奮進,永不言棄,任何外部壓力也壓不垮我們,任何圍堵制裁都摧不倒我們!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