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爾馬 ,位於法國 阿爾薩斯 大區東部,是 上萊茵省( 阿爾薩斯 地區兩個省之一)的首府。它被譽為「 法國 小 威尼斯 」,是自由女神像的故鄉,是宮峻崎電影《哈爾的移動城堡》取景地,也因綜藝節目《中餐廳2》的播放,在國內增加了一些知名度。
從 巴黎 坐火車出發,我便一路上重複看着《哈爾的移動城堡》,電影中的田野和車窗外的畫面如出一轍,聽着熟悉的背景音樂,心中滿是對小鎮的期待。
都說 歐洲 的建築長像雷同,小鎮均是千篇一律,而 科爾馬 ,是法德「混血」小鎮沒錯。蜿蜒曲折的萊茵河支流穿城而過,五彩繽紛的木筋屋坐落在河的兩邊,河水中映着路邊小店和樹枝的倒影,使小城充滿了濃郁的 阿爾薩斯 風情。
科爾馬 並不大,花上半天時間便能逛完整個小鎮。走在街頭,你會忍不住想讓時間定格在這個清新脫俗的城市。當地民風很淳樸、熱情,每家的房子和店鋪都被打理的精緻可愛,看得出來他們很熱愛生活。
在老城區轉悠,木筋牆彷彿把我帶到了電影片段中。 法國 人的浪漫可能是印在骨子裡的,夏日裏的 法國 小鎮總是被各式各樣五顏六色的鮮花簇擁着,是個當之無愧的「花花世界」。被藤蔓和鮮花包圍的房子,隨處可見的愛心狀使得小鎮浪漫的讓人沉溺。
街道上滿是當地特色的商舖和餐廳,兩眼直勾勾給掛住了,便與朋友坐在街頭的餐廳,喝上獨具 阿爾薩斯 特色的下午茶,看着來往的人群,享受着異國風情。在我看來,這才是旅行,並非在埃菲爾鐵塔、凱旋門前拍拍照、打打卡。
當思緒還停留在 科爾馬 的木筋房時,突然在目光盡頭,鑽出一座高大的教堂,讓我心馳神往。
這座哥特式的聖馬丁教堂,是 科爾馬 最高的建築。跟其他肅穆的教堂相比,或許因為身處在 科爾馬 這樣一座小鎮上,使得它顯得更為可愛些。教堂屋頂的綠瓦,在陽光下如孔雀羽毛般釉亮,搭載遊客的小火車不時從門前駛過,亮麗的一條風景線便由此而生。
跟隨《哈爾的移動城堡》的痕跡,我找到了劇中最容易辨別出的一座房屋,屋頂和壁畫走廊沒有一絲改變,一模一樣地刻畫在影片中。問了當地人才知道這座被稱為「普菲斯泰之屋」。
它建於1537年,有着許多歷史悠久的特色建築及精緻的店面,販賣着當地的民俗藝品 和美 食,拐角處凸出來的窗戶,悠長的走廊,顏色古樸的壁畫,在燦爛的陽光下,帶你進入16世紀。
雖陳舊的色彩和有年代感的外觀,並沒有讓人一眼驚艷。但仔細品味卻發現,這座近五百年歷史的老屋,經過時間的洗禮,歲月的沉澱顯得韻味十足。
科爾馬 是自由女神像作者巴讬爾迪的家鄉, 科爾馬 政府為了紀念這一偉大的作品,便在城市的北入口仿製了一座縮小版的樹脂自由女神像。並且地上有着自由女神的標誌指引着方向,這像極了《達 芬奇 密碼》中,一切跟神有關的秘密探索。
而巴讬爾迪這個藝術家曾經居住過的房子也被改造為博物館,博物館裏成列着巴讬爾迪許多作品和模型以及自由女神像的資料,若不是來博物館走一遭,我想我永遠都不會知道自由女神像的原型為作者的妻子和母親,極富感情色彩。
在 歐洲 ,只要有點水的地方就叫小 威尼斯 。位於中心的運河是 科爾馬 特色街區,這片美麗的區域因萊茵河流經此地,波光靈動。據說,小 威尼斯 曾是 科爾馬 的魚行區,主要住着漁夫和船夫。
劃槳船上,船槳飄揚,穿過小城幽幽窄巷,聽着船夫講着這座小城的故事,安靜的欣賞陽光下整齊排列着各種五彩斑斕的木筋房,在河水的映襯下更加鮮艷,便一路沉醉在這座浪漫且充滿生活氣息的小鎮中。
我看過那麼多小鎮, 科爾馬 一眼便永遠的停留在我記憶最深處。陽光穿透屋頂的低雲,灑向運河溫潤的水面,偶爾駛過的花船將色彩暈開,一副絕美的畫面最終將 科爾馬 定格。
tips交通:去往 科爾馬 的路並不簡單,建議乘坐火車或自駕。從 巴黎 東站出發,中途需換乘。從 巴黎 戴高樂機場(Aéroport Paris Charles de Gaulle),有直達的TGV高速火車。
住宿: 科爾馬 雖然東亞人不多,但西方遊客不少,所以市中心好的酒店和民宿基本爆滿,建議提前半個月預定房間。如果你英語或法語很好,可以選擇一間當地特色的民宿體驗感很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