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唐代銀罐中最大氣、最精美之作——鎏金鸚鵡紋提梁銀罐
(香港文匯報記者 熊曉芳)何家村窖藏一次就出土有5件國寶級文物令人嘖嘖稱奇,那麼這些國寶都從哪些方面反映了盛唐生活呢?
鴛鴦蓮瓣紋金碗,被稱為是迄今為止所見的最富麗堂皇的唐代金碗。該碗通身以魚子紋為底,外腹部有兩層蓮瓣,上層蓮瓣內分別鏨出狐、兔、獐、鹿、鸚鵡、鴛鴦等珍禽異獸及花草。碗內底中心,是一朵薔薇式團花,外底中心則鏨刻一隻回首的鴛鴦,鴛鴦與蓮花同時出現,深刻揭示出一種夫妻好合、永結同心、多子多福的美好願望。唐代規定「一品以下,食器不得用純金、純玉」,因此金碗多為皇帝或皇親貴戚所使用。
鎏金鸚鵡紋提梁銀罐被譽為現存唐代銀罐中最大氣、最精美之作。罐身皆以純銀製作,紋飾全部鎏金,罐體與紋飾色澤形成反差,產生了一種明顯的主體效果,正是唐代冶銀技術水平的體現。罐體中心以鸚鵡紋作為主體紋飾,鸚鵡抬首、展翅、翹尾,栩栩如生。鸚鵡因美麗能言,在古代又被稱作「神鳥」,是唐代王公貴族喜愛的寵物。因此,各地,包括天竺、波斯、林邑等國也經常向唐王朝進獻鸚鵡。銀罐蓋內有墨書「紫英五十,白英十二」,古人認為用金銀器盛放煉丹藥物可以提高其藥效,由此可判斷,此罐應為唐人儲存藥物而用。
鑲金獸首瑪瑙杯則由一整塊世間少有的纏絲瑪瑙雕刻而成,整個杯體模仿獸角的形狀,前部雕刻為牛形獸首,雙眼圓睜,炯炯有神,維妙維肖。獸嘴處鑲金,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使用時還可將其取下,酒就自然流出。工匠巧妙地利用材料的自然紋理與形狀進行雕刻,「依色取巧,隨形變化」,彷彿是一件天生的藝術品。這件瑪瑙杯的造型和西方一種叫「來通」的酒具相似,在中亞、西亞,特別是在薩珊波斯十分常見。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唐代對外交流的繁盛,以及包容大氣的開放程度。
陝西歷史博物館十八件組國寶級文物中有兩件是不能出境展出的,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就是其中一件。此壺的製作工藝非常獨特,壺蓋帽為捶揲成型的覆式蓮瓣,頂中心鉚有一個銀環,環內套接了一條長14厘米的銀鏈與提梁相連,壺肩部焊接着一端有三朵花瓣的像弓劍形狀的提梁。壺身是先將一整塊銀板捶打出壺的大致形狀,再以模壓的方法在壺腹兩面模出兩匹相互對應奮首鼓尾、銜杯匐拜的舞馬形象,然後再將兩端黏壓焊接,反覆打磨致平,幾乎看不出焊接的痕跡。
令人唏噓的是,這兩匹舞馬卻成為大唐興衰的見證。唐玄宗天寶年間,每逢「千秋節」玄宗生日(8月5日),都會舉行盛大宴會,接受文武百官、外國使臣和少數民族首領的朝賀,並以馴養的舞馬助興。上百匹舞馬披金戴銀,躍然起舞,到高潮時,舞馬會躍上三層高的床板旋轉如飛,此時領頭的舞馬便會銜起地上盛滿酒的酒杯到玄宗面前祝壽。然而隨「安史之亂」爆發,這批舞馬流散到安祿山的一名大將田成嗣手中。有一天,軍中宴樂,舞馬聽見樂曲聲應節拍躍然起舞,士兵見狀誤以為是妖孽,將舞馬鞭打而死。盛行一時的舞馬銜杯祝壽舞在歷史的變革中永遠銷聲匿跡了,舞馬祝壽的瞬間場景則被永遠定格在這件銀壺之上,成為大唐王朝興衰的最好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