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網訊(記者 楚長城)10月29日,2025中華經典詩詞論壇在河南鄭州舉辦,百馀位專家學者圍繞「傳承中華經典詩詞,推動文化繁榮興盛」展開研討,分享新時代詩詞創作與運用的創新成果,共同探索中華經典詩詞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新路徑。

本次論壇由人民日報《國家人文歷史》雜誌社、中華詩詞學會、河南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共鄭州市委宣傳部聯合主辦,自2023年首次落戶鄭州以來,已迅速成長為連接學術研究與大眾實踐、推動中華文脈傳承的重要平台。
開幕式上,鄭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長陳明指出,鄭州不僅是《詩經·鄭風》的故鄉,「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淺唱低吟為這片土地註入了浪漫基因,更是杜甫、白居易、劉禹錫、李商隱等文壇巨匠的出生地或創作源泉。千百年來,詩人筆下的山水風物與人情百態,共同鑄就了中華詩詞的璀璨篇章。近年來,鄭州憑藉豐厚的文化底蘊和多元場景資源,全力打造「微短劇創客之都」,全市已集聚微短劇企業800多家,日均開機短劇約100部,成為全國微短劇第二大製作中心,被業內冠以「豎店」之名。
人民日報《國家人文歷史》雜誌社總編輯盛若蔚表示,中華經典詩詞正以破圈之勢融入當代生活。中華經典詩詞已從「陽春白雪」走向大眾日常生活,正以青春時尚的姿態融入當代文化生態,成為跨越年齡、連接上下的文化橋樑,展現出不朽魅力和澎湃生命力。
本次論壇聚焦經典詩詞的挖掘、闡釋與傳播,致力於推動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交融共生,讓千年詩韻煥發時代光彩,浸潤百姓生活。在主旨發言環節,五位專家學者圍繞論壇主題,從不同維度分享了見解與思考。中華詩詞學會會長周文彰從詩學理論出發,強調「要有學習前人的禮敬之心,更要有超越前人的決心」,要推動詩詞從「古典語境」走向「當代表達」。
中宣部文藝局原局長、中宣部「學習強國」原總編輯劉漢俊以《壯麗江河成就燦爛詩篇》為題,從地理與文化的雙重維度解讀詩詞的生成機制。「中華詩詞的筋骨與氣象,正是源於與我們每個人血脈相依的腳下土地的滋養。」他特別提到,杜甫之所以成為「詩聖」,與其走遍大半個中國的經歷密不可分,呼籲當代人「讀詩詞也要看山川」,在行走中體悟詩心。
著名男高音歌唱家、鄭州大學河南音樂學院院長戴玉強結合自身藝術實踐,提出「為詩詞插上音樂的翅膀」的構想,倡議通過作品徵集與展演比賽,推動經典詩詞以歌曲形式走進大眾生活。
人民日報社文藝部主任袁新文則梳理了古典詩詞在短視頻、綜藝、影視、文旅等領域的「破圈」現象,指出當前的「詩詞熱」不僅是形式的創新,更是一場深刻的文化尋根與價值共鳴。在肯定傳播成效的同時,他也提醒要理性看待熱潮,避免形式主義,讓詩詞文化細水長流,持續滋養人心。
北京大學燕京學堂院長董強以國際視野結束主旨發言環節。他分享了與法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勒克萊奇奧合作《唐詩之路》的歷程,並引用這位異國知音的感悟——「敬亭山和李白用同一種語言說話,李白在某種程度上是世界之聲的迴音」,揭示了中華詩詞連接中外、貫通古今的藝術感染力。
當日下午,三場圓桌論壇將宏觀思考引向實踐層面,探討詩詞文化如何真正落地生根。「古都新韻——用好鄭州詩詞資源,提升城市形象與文化軟實力」分論壇聚焦鄭州本土詩詞資源的當代轉化。「詩筆點金——詩詞文化賦能文旅產業的升維之道」分論壇着眼於詩詞文化與文旅產業的深度融合。「文脈賡續——經典詩詞涵養新時代新大眾文藝」分論壇則匯聚音樂、舞蹈、電視節目領域的創作者,探討經典詩詞如何通過現代表達煥發新生,為大眾文藝註入源頭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