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採風團在安江農校「飽飯碑」前合影
10月29日,歷時3天的第三屆「名評名家湖湘匯」網絡主題活動結束。來自全國各界的100餘名著名作家、媒體評論員、網絡大V、專家學者赴漵浦雪峰山、榆樹灣、中方荊坪古村、黔陽古城、安江農校、白陶嶺創意街區等地實地採訪,深入挖掘懷化「紅色、民族、稻作、開放」四大文化基因,感悟從『求索之福』『傳承之福』到『豐饒之福』的福地魅力。
27日下午,主題活動在漵浦雪峰山拉開序幕,並體驗了號稱「全球最長高山索道」——雪峰山索道。該索道項目於2020年3月1日動工,全長約7600米,垂直高差1158.5米,從滬昆高鐵漵浦南站出發,直達山背梯田與虎形山大花瑤景區。雪峰山索道是懷化文旅產業發展的重要裏程碑,有效破解了景區交通瓶頸,實現了高鐵與景區的「高效銜接」,為雪峰山文旅產業融合發展註入全新動力。

採風團成員在雪峰山索道打卡留影
作為區域旅遊升級的標誌性工程,索道創新運用中站驅動技術,全線設51座支架、114個吊廂,最高運行速度6米/秒,單向運力每小時1200人,將漵浦至隆回通行時間從2小時縮短至23分鐘。站房設計曾獲湖南綠色建築設計金獎,獨特造型將成為雪峰山旅遊新地標。項目不僅為遊客帶來「空中覽雲海,一步入梯田」的沉浸式體驗,更顯著帶動沿線民宿經濟、文化體驗、生態旅遊等多業態融合發展。
28日上午,採風團走進中方荊坪古村,這裏曾是京昆古驛道上的重要驛站。如今的荊坪古村,以古建為幕,裊裊雅樂與遊客笑語交織,讓人彷彿穿越時空。沿着千年驛道前行,來到了驛道文化體驗館。館內,精準生動的場景還原、沉浸式觀影以及「驛路秘匣」「八百裏加急」等交互展項,生動重現了京昆古驛道上的歷史情境。再往前走,國樂文化體驗館則將古村音樂基因與前沿數字科技深度融合。在「鏡中聽林」區域,聲光織就無形森林,「觸弦生花」互動屏前,遊客輕撥「琴弦」,AI古樂便淙淙流淌。
荊坪古村已於近日成功獲評國家4A級旅遊景區。1-9月,中方縣累計旅遊總人次約為169.8798萬人,收入約15.11億元,同比增長16.89%和11.51%。其中,荊坪古村國慶期間旅遊累計人次119869人,累計旅遊總花費2362.2124萬元,人次同比增長1944.13%,旅遊總花費同比增長約20841.59%。

中方荊坪古村完整保留了古代樂譜《大樂元音》
28日下午,採風團來到黔陽古城,這座美麗的古城始建於西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距今已有2200多年歷史,比雲南麗江大研古鎮早1400年,比湘西鳳凰古城早900年,素有「滇黔門戶」、「湘西第一古鎮」之稱。據記載,唐代詩人王昌齡,曾在這裏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如「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為古城增添了濃厚的文化底蘊。這裏沒有摩肩接踵的遊客,只有青石板鋪就的古街,飛檐翹角的明清建築,以及沈從文筆下《邊城》般的寧靜與詩意。
29日上午,採風團前往袁隆平院士曾工作與生活37年的安江農校,校內偉岸的飽飯碑上「願天下人都有飽飯吃」幾個大字格外醒目。袁隆平正是在這裏,躬耕田野,將論文寫在大地上,雜交水稻也從這裏走向世界。1973年,秈型雜交水稻三繫配套成功,成為中國農業史上的裏程碑。這一突破讓中國以不足全球9%的耕地,養活了世界近五分之一的人口。袁隆平因此獲頒「共和國勳章」「世界糧食獎」,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在安江農校不遠處的雜交水稻發源地博物館建築面積達12627.31平方米,對岸的高廟遺址博物館隔江並立,二者跨越時空,共同講述着從遠古稻作到現代科技的文明傳承,也成為洪江市推動農、文、旅深度融合的重要載體。
本屆活動聚焦「文旅創新回答文旅大會命題」的主線,立足懷化為「觀察窗口」,圍繞「福地懷化 懂你如家」這一主題,通過名評名家講述、跨界聯動、媒體報導、網絡傳播,以點帶面呈現湖南文旅新貌,打造「文旅賦能發展」的湖湘樣本形象。(圖/文 劉恩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