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神州风采 > 正文

聚焦「五個一」 勇攀文藝高峰——「山清水秀 文潤河南」主題活動圓桌對話綜述

時間:2025-01-07 10:06:00來源:大公網

  2024年12月30日,由河南省文聯、河南日報社主辦,河南省文藝評論家協會、大河美術報社、鄭州美術學院承辦的「山清水秀 文潤河南」主題活動(第二場)在鄭州美術學院舉行。河南文藝界、理論界學者專家代表,省內高校師生代表相聚一堂,以「聚焦『五個一』 勇攀文藝高峰」為主題展開思想交流、頭腦風暴。

  在主旨演講環節中,5位嘉賓從思想性、藝術性等方面對《魯鎮》等獲獎作品進行賞析點評,為現場的文藝工作者和師生們上了一堂精彩的藝術課。在圓桌對話中,各位嘉賓紛紛以河南獲獎作品為切入口,結合自身創作和研究實踐,總結經驗,研判形勢,共同探討河南文藝創作的豐碩成果和未來發展。圓桌對話由鄭州美術學院校長石品主持。

  總結經驗 透視精品創作

  大象出版社黨委委員、總編輯張彩紅以《詩書裏的成長》的編輯工作為例,闡述了新時代出版社的責任和擔當,介紹了一部精品從策劃到出版的關鍵要素。「把握好作者,提煉好主題,是一部作品脫穎而出的基礎。」他們從選題策劃、作者溝通、編輯出版等全流程嚴格把關,最終一舉榮獲「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河南廣播電視台總編室節目管理科副科長張婷則重點分析了「五個一工程」獎獲獎歌曲《如許》的創作過程與藝術特點。《如許》不僅主題鮮明,致敬偉大精神,旋律昂揚向上,定格感人畫面,還做到了技術賦能網感十足,在講述歷史的同時傳遞出了新時代青年人的責任與擔當。

  鄭州美術學院黨委副書記、副校長李亞飛認為,這6部作品「展現了河南文藝精品的豐碩成果,具有深刻的思想內涵、精湛的藝術技巧和廣泛的社會影響力」。他介紹,鄭州美術學院在辦學中,將習近平文化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藝工作的重要論述,繫統融入教育教學體繫,引導師生深刻領會文藝作為時代號角的重要作用,以及社會主義文藝所具有的人民屬性等核心要義,積極構建思政育人載體,以文化滋養心靈,以美育培育新人,着力提升學生的文藝理論素養,為學生搭建良好的學習和成長平台。

  河南省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鄭志剛表示,在中原書風、中原畫風叫響全國的同時,我們還要打造「中原評風」。河南文藝評論雖然起步較晚,但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期待河南的文藝創作和文藝評論立足於『兩個結合』,不斷吸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最終形成自己傲立於東方之林甚至全球的文藝風尚。」

  嘉賓們結合各自研究專業,向聽眾分享了一些文藝精品案例。鄭州楓楊外國語學校教師、中國文聯2024年重大創作扶持項目主持人李焱介紹了通過掐絲琺琅技藝的傳承創新講述中原故事的實踐和感受。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喬國強則講述了自己專註於中原古代繪畫研究並編撰成書的經歷與體會。

  對於由精品創作所引出的文藝評論體繫建設問題,華北水利水電大學人文藝術教育中心教師孟俊峰從黃河文化影響下的非遺研究出發,分析了藝術類院校構建學科體繫、學術體繫和話語體繫的重要性。他認為,非遺是藝術院校三大體繫建設的重要抓手,也是文藝事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載體。湖南科技大學齊白石藝術學院碩士生導師張凱則認為,想要更好地構建中原美術評論體繫,關鍵是要解決其滯後性、碎片化、缺乏統一標準等問題,緊跟新時代、新技術發展,實現理論性與科學性、原創性與多元性、開放性與包容性等方面的平衡。

  研判形勢 分析前沿技術

  數字技術的迅猛發展對傳統文藝形式的表達帶來了深刻的影響。面對這一變化,文藝工作者該如何抓住機遇,應對挑戰?河南省美術館副館長、河南省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高敏以第四屆全國青年水彩畫展為例,從美術館的角度梳理了自己對數字技術影響下藝術創作的思考。他認為新時代的藝術家要致力於探索跨界融合與藝術邊界,尋求度的把握與中國方式的實現。在他看來,「AI技術的出現不會消解以手工為主的創作方式,但就像攝影的出現一樣,卻深刻改變了我們對繪畫本質屬性的認識,並對我們當下及未來的創作方式產生重要影響」,這就需要新一代藝術家增強探索意識和實驗精神,努力成為掌握新技術的綜合型創作人才。

  河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河南省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谷小龍在發言中探討了數字技術對傳統文藝創作的影響。他表示,數字技術從內容、手段、傳播方面都為傳統藝術拓展了新的挑戰,催生了新的評價標準,同時對新題材的真實性、新語彙的穩定性、藝術鑒賞的在場性、評價體繫的權威性等都帶來了重要影響。谷小龍說,「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所提出的『以人為本智能向善』的中國方案,或許可以成為我們積極應對數字技術對文藝創作帶來的影響的一種有效策略。」他認為,「我們應該讓數字技術成為我們傳統藝術的CT,檢測更加隱秘的新陳代謝;成為傳統藝術的觸手,探索更加精深的創作;成為傳統藝術的翅膀,飛向更高的文藝空間。」

  探尋路徑 加強會校合作

  在「五個一工程」獎的引導和激勵下,文藝精品的創作愈加豐富,文藝人才培養也更加受到重視。河南評協副主席、河南省直文聯副主席張良在點讚當前河南文藝發展成果的同時,也強調了「會校合作」的重要性。他介紹,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今年啟動了會校合作計劃,與中央美術學院等高校簽署了合作備忘錄。與河南各高校之間的合作,也是河南省評協的重要工作。會校合作有利於整合雙方資源,實現優勢互補,推動文藝評論的實踐探索,特別是推動文藝評論成果的轉化和應用,為文藝創作提供理論指導。同時,還有助於探索文藝評論的學科建設和學術體繫建設的路徑,加強高校的文藝評論人才培養、理論高地建設,推動文藝創作和文藝評論共同提升。

  華北水利水電大學教授、書法研究院院長金玉甫說,河南在「五個一工程」獎評選中斬獲佳績,不僅使河南文藝事業呈現勃勃生機,也為高校學子努力奮進提供強大動力。傳統文化的非凡魅力、書法事業的蓬勃發展,為高校學子的專業學習提供了機會。他闡述了書法教育方面的理念,認為培養書法人才要守正創新,傳承文脈,立足本土文化資源,更加重視學術。因此,會校合作意義重大,雙方在共同推動文藝評論學科建設、學術評價體繫建設和人才培養方面大有可為。

  河南省紀委監委原二級巡視員、河南省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程雲認為,會校合作是文藝評論家協會與高校的雙向奔赴。雙方可以以定期交流、學術年會、工作坊共建等形式聯合開展項目研究,協會提供政策理論指導、行業經驗和演練機會,高校提供學術資源和研究平台,雙方共享圖書館數據庫、教學科研設施和發展成果。

  河南雜技集團副總裁劉易朋分享了河南雜技事業從藝術創作到市場拓展,從人才培養到產業升級的全面發展,尤其是通過與濮陽雜技藝術學校的跨領域合作,為雜技藝術繁榮註入了新動力。鄭州經貿學院藝術設計學院院長、教授高雪美以該校「中原服飾文化研究」學科建設為例,分析了人文素養在高校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中的重要作用。鄭州美術學院造型繫主任、教授楊淑馨以學校造型係為例,就加強會校合作提出了加強學術評論體繫構建等方面想法。鄭州美術學院公共理論教研室副主任馮娟強調了藝術領域中傳承創新的重要性,以該校中國美術史課程為例,闡述了發揮美術學院優勢,挖掘河南優秀文化和中國美術元素,將其融入藝術表達,促進文藝創新的經歷和體會。

  謀求發展 加強國際傳播

  互聯網時代,如何充分發揮文藝評論對高質量創作的引領作用,進一步加強河南優秀文藝作品的國際傳播,也是本次活動的重要話題。河南大學教授、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王鵬飛以《唐宮夜宴》《黑神話:悟空》的成功經驗為依據,提出了以青年為中心的文藝傳播策略,其中包括以青年為途徑的大眾分享、以青年為對象的活化運用、以青年指向的文化訴求。「如何以青年為中心,將優秀傳統文化原汁原味地傳承給下一代,讓傳統文藝在互聯網時代煥發新生,是文藝工作者應該重點考慮的內容。」他說。

  「互聯網時代的人民文藝,實際上是『得互聯網者得天下』。」河南大學教授、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高紅波在發言中說,文藝評論工作者應加快挺進互聯網的主戰場,加大網絡文藝評論聲浪,強化文藝創作主力軍,助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雙創」和國際傳播。他認為,應選擇適合用影像等方式展現並進行網絡傳播的傳統文化內容,在國際傳播平台上進行傳播,同時要註意將AI技術與中國文化特色相結合,使網絡視聽作品兼具時代特點和文化底蘊。

  鄭州美術館創作研究部主任周玲玲從文藝評論視角、創新文藝評論輸出形式、加強文藝評論與文藝創作深度融合等角度,闡述了文藝評論助力優秀文藝作品傳播的途徑。她認為,文藝研究一定要有學術上的判斷,文藝批評一定要有價值觀上的判斷。阿敏之類的自媒體的火爆,說明社會是需要文藝評論的。那麼怎樣的文藝評論,是社會所需要、人民所喜愛的,進而能影響我們這個時代和這個地域的文化生態的?這是我們需要認真思考的內容。

  河南省文藝評論家協會駐會副主席、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趙慎珠說,舉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園,都離不開優秀的文藝作品。本次獲獎的「六朵金花」,是廣大文藝工作者從時代脈搏中感悟文藝脈動,深入生活聚焦現實,潛心創作深耕不輟,生動謳歌人民火熱實踐的精品佳作。文藝評論工作同等重要,通過此次主題活動,期待更多的文藝評論工作者堅守文藝評論的批判精神,形成「有靈魂的評論」,促進「有靈魂的創作」,以具有穿透力和闡釋力的文藝評論,為文藝繁榮發展厚植肥沃土壤,有力推動文藝事業持續健康發展。

  石品在主持圓桌對話時表示,大家結合活動主題,從各自的領域出發暢所欲言,分享了自己的見解、教學、研究,提出了很多有價值的意見。本次圓桌對話是一次思想的碰撞、文評的盛宴,是開啟會校合作、加強學科建設和學術體繫建設的新契機,也是文藝評論與文藝創作共生共榮、向新而行的新起點,必將有力推動河南文藝事業高原之上起高峰。

  河南省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孫先科作總結講話時表示,專家們對獲獎作品的評析精彩紛呈,專業到位,推動經典走進學校,頗具影響和價值,促進了河南文藝的「新出圈」。同時,多個領域的專家代表和學院的師生們坐在同一個敞開的空間,共同探討和融通,進行觀點碰撞,令大家收穫滿滿,大開眼界。此次活動在鄭州美術學院舉辦,對會校合作、文藝評論與文藝創作的並駕齊驅進行探索,是非常好的會校合作的開端,取得了積極的效果。相信在各界人士、廣大師生的關註與參與下,河南文藝事業必將迎來下一個繁榮發展的春天。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