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至26日,第七屆中非民間論壇、第七屆中非青年領導人論壇在湖南舉行,許多參會的外國友人來到現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展體驗非遺技藝。
現場,來自湖南、北京、河北、四川等地31項絢麗多姿的非遺項目吸引了非洲各國青年朋友的目光。他們躍躍欲試,在非遺傳承人的指導下親身體驗中國古老、精美的工藝。
先滴一層薄膠,再將螺鈿片嵌在裝飾物上……河北美術學院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業的老師孟威手把手教維克多使用螺鈿嵌工藝製作一枚精美的胸針。
「螺鈿嵌是一種裝飾工藝,將由螺殼和海貝磨製而成的薄片鑲嵌在器物表面……」在老師的介紹下,維克多了解了這門手藝在中國傳承千年的歷史,他發出讚嘆:「這種黑色底色上有細微亮片的物品很漂亮。」
孟威將做好的胸針作為禮物送給了維克多,此次觀展,他又收穫了一件自己親手製作的非遺工藝品。
非遺是連接過去和未來的紐帶,也是增進多元文化交流與理解的橋樑。
宋愛華是寧門香局創始人、湖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和香製作技藝傳承人,她說制香這門技藝的誕生與發展離不開中非兩地自古以來的經貿往來。
宋愛華介紹,正是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大量香料從亞非國家運輸到中國,中國人開始探索香料的多種功用,才孕育出了獨具東方韻味的香文化。
「昨天,有一個非洲姑娘拿起我手中的香包聞了聞,我用蹩腳的英語問她,聞過之後會不會吞口水,她點了點頭,因為這種香有健胃開脾的功效。」宋愛華說,這正是中式香和香水、香薰最大的不同,它是醫用之香,所以外國人對鵝梨帳中香、子桂引都非常感興趣。
中非民間論壇是兩地民間交流的平台,對促進雙方友好、務實合作及世界和平發揮了積極作用。而非遺文化就是閃耀其中的明星,多元文化在此碰撞。
24日,論壇開幕前夕,來自埃塞俄比亞的斯亞貝巴大學財務處處長羅哈•澤沃迪就前來參觀非遺文化展示。他來到瀏陽木活字印刷術展台前,饒有興趣地觀看非遺傳承人吳漢涌操作木活字。
在傳承人指導下,他摩拳擦掌、上手操作。紙張摩擦發出「唰唰」的響聲,三五個回合後,「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的詩句印在紙上。短短10秒,這位非洲友人體驗了中國古老的「魔法」。當翻譯人員向他解釋這句詩的含義後,他露出瞭然的微笑,表示這是一個非常美好的祝願。
來自南非共和國的李維和加蓬共和國的阿羅伽是此次論壇的留學生志願者,為中外友人表演熱情洋溢的非洲舞蹈。他們分別就讀於長沙理工大學和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
兩人結伴參觀非遺文化項目展。看到小巧精緻的長沙核雕擺件後,李維認出其中幾件是用橄欖核雕刻而成,「我們國家也會用橄欖核做一些手工藝品。」在長沙市天心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羅成核雕」代表性傳承人馬羅成的指導下,李維用銼刀磨製了一個核雕掛籃,還學會了「盤它」的意思,臨走時說要帶幾個核桃回去「盤盤」。
阿羅伽則請杭州十竹齋木版水印技藝傳承人魏立中用繁體字寫下他的中文名字。他說:「中文很難學,繁體字更難,我正在努力學習中文。」得知魏立中經常去英法等國進行文化交流時,阿羅伽主動教了他幾句常用英語和法語。
25日當天,非遺文化項目展一直持續到晚上,非洲朋友源源不斷地湧入展區,「沉浸式」感受「中國風」的魅力。不少非洲友人被中國非遺「圈粉」,要將非遺禮物帶回家。在不同文化交流互鑒中,中非友誼得到新的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