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秋桂子、十裏荷花、煙柳畫橋、十萬人家……距離杭州亞運會開幕式尚有兩周時間,「亞運旅遊熱」已提前到來。作為中國七大古都之一,杭州的美不僅在其湖光山色,那些古樸的背街小巷、悠久的公園古道,那些秀美的山巒疊翠、錯落的亭台樓閣,那些風景之中的人文,人文之外的風雅,都悄然蘊藏着獨屬於杭州的風韻。當宋韻文化遇上亞運文化,又將碰撞出怎樣的火花?那麼讓我們從一數到十,看看在數字裏,藏着什麼樣的杭州好風景吧。
大公報記者 俞 晝(文、圖)
一公園
一公園位於杭州西湖東岸的湖濱公園,這裏由六塊大小不等的園地連綴而成。這些園地以數字命名,從南到北分別為一公園、二公園依次至六公園,其中一公園和六公園面積最大,所以名氣也大。在一公園裏,最有名的景觀之一是集賢亭。它緊貼水面而造,雙重簷、歇山頂,僅憑六根柱子支撐,遠遠望去就像是從湖面上長出來似的。夜晚燈光一打,亭影與湖影相映成趣。
作為西湖邊的網紅打卡點之一,集賢亭又名「亭灣騎射」,也是清代「西湖十八景」之一。一公園一帶原有一座亭子,名叫「黑亭子」。到了清代,浙江總督李衛重建黑亭子後,取名「集賢亭」。那時的集賢亭周圍水流比較彎曲,因此又被稱為「亭子灣」。此外,亭子灣周圍是當時八旗子弟騎射練武的地方,由此得名「亭灣騎射」。著名的澄廬也位於一公園內,是清末官員、買辦商人盛宣懷的第四子盛恩頤的別墅。
二公祠
二公祠在杭州水利歷史上,白居易和蘇東坡功勞頗巨,特別是對西湖疏浚工作,兩者皆作出巨大貢獻。為了紀念兩人的功績,嘉慶三年,經大學士阮公的提議,人們在孤山南麓建造了白蘇二公祠。白蘇二公祠呈長方形,分兩個院落,前院第一進為正廳,兩側設廂房。後院的第二進為白公祠,兩側設碑廊將廂房及一二兩進祠堂相連。祠堂院落內種滿翠竹,一派鬱鬱蔥蔥的景象。進石庫門樓,正面是白蘇二公祠的正廳,單層三開間,灰瓦白牆磚木結構。中間六扇三對雙開雕花木門,左右兩間鏤空花式高窗。中堂上方,金字大匾「山水功臣」十分醒目,這是後人集宋代書畫家米芾的字而立。匾額下方則是一幅木刻的明代「西湖全景圖」,盡顯「一湖二堤三島」之美。
三台山
位於西湖以西,南高峰以東,因並矗三座山頭而被總稱為三台山。在三台山的層巒疊翠間,還隱藏着許多歷史景觀,出名的就有三台閣、陳夔龍墓、於謙祠、三台夢跡、慧因高麗寺等等。三台閣有兩層,一層掛着兩處匾額,分別寫着「天地大觀」和「山水清氣」,二層則面向西湖。憑欄遠眺,從左至右可依次看到西泠橋、孤山、寶石山、保俶塔、白堤、城隍閣、雷峰塔等景色,湖西全景盡收眼底。
作為明代的民族英雄,於謙以一首「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為世人所讚譽。然而很少有人知道,他死後被歸葬於三台山麓。於謙祠始建於明弘治二年(1489年),最早命名為「旌功祠」,後在萬曆年間以於謙謚號「忠肅」命名。現在的祠堂建築是在清同治八年的基礎上重修,於1998年對外開放。
四眼井
位於虎跑路和滿覺隴路相交處東側的四眼井,是杭州最為古老的水井之一。從前附近居民以此井為生,井口有石板包裹,僅留四個圓形的取水口,因而得名。探身望入井中,反光的影像可清晰看出四個井口。四眼井的奇妙在於那四隻傳神動人的「眼睛」。有時,你若靜靜地盯着水面看,四個井眼中能映出你的倒影;如果這時你大喊一聲,井中便回聲四起。
伴隨着自來水滾滾入屋,四眼井的生活功用逐漸褪去,變成西湖民宿群落的起源地。百餘間民宿依山而建,風格不一,很多民宿的大門與庭院,皆是隨處可拍的風景。此外,由於四眼井與以桂花聞名的滿覺隴相連,一到秋天,這裏就成了全杭州桂花香氣最濃的地方。
五柳巷
作為臨安城內主要蔬菜產地及交易地,南宋時期的五柳巷十分繁華。時至今日,五柳巷的古韻猶存,老街內歷代遺跡眾多,有清末民初保留下來的裏弄建築,也有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老房子,是杭州城最原始的文脈之一。
更有意思的是,如今的五柳巷再現了南宋時期的市井味,保存着較良好的江南民居群落,老杭州人濱水而居的生活方式也保留了下來。沿街不時能看到坐在自家門口小憩、靜坐的老人,也能看到坐在咖啡店門前,悠閒喝着下午茶的年輕人。古舊的民居,平靜生活着的居民,似乎令時間停留在了過去。
六部橋
六部橋始建於南宋,位於御街的東側,隔御街與當時中央集團六部(吏、戶、禮、兵、刑、工)辦公的衙署相對,是六部官員去六部衙門或進宮上朝的必經之路,於是便有了「六部橋」這個俗稱。據說,早朝的時候來不及吃早點的官員,會在六部橋旁的「丁香餛飩店」來上一碗餛飩;晚上加班回來的官員,會在邊上的藥局來一碗二陳湯安養元氣……自建成以來,六部橋便承載着杭州貨運的功能。橋頂部由多塊青石板鋪就,中間為素麵的頂盤石。在綠樹茂草的掩映之下,六部橋顯得格外幽靜。現存的六部橋為清代重建。
七星缸
七星缸位於玉皇山半山腰紫來洞上方,始建於後晉天福二年(937),因形似北鬥七星而得名。相傳紫來洞裏住着一條飛龍,每隔十天的夜晚,它總要飛出洞來,在天空翻騰跳躍,吐出火珠嬉戲。火珠散落的火星掉在地上,便引起了一片火海。有一天,一位老鐵匠自告奮勇,召集全城百姓每戶貢獻一把菜刀,鑄成了七口大鐵缸,帶着徒弟上山鎮龍。按照老鐵匠的想法,只要把七口缸註滿水,壓住飛龍的各個部位,就能大功告成。不料,在加灌最後一缸水時,睡夢中飛龍被水聲吵醒,從洞中逃脫。如今,杭州人還有句老話──「七星釘飛龍,只差水一桶」,講的就是這個故事。七星缸的來龍去脈真假難論,但因其奇特的造型與來歷,在西湖景觀與民間故事中均佔有一席之地,更為玉皇山增添了一大趣談。
八卦田
八卦田作為古人的「大地的藝術」,這塊田仿「八卦」形狀而建,名喚「八卦田」。相傳南宋定都杭州後,皇帝在八丘內種植了9種農作物:大豆、小豆、大麥、小麥、稻、粟(小米)、糯(糯稻)、黍和稷。每年春耕開犁時,皇親貴族都會率文武百官到此行「籍禮」,祈禱來年五穀豐登。
如今的八卦田被打造成綜合性公園,集古遺址保護和農耕文化體驗為一體,種植着多種農作物與植物。傍晚時分,附近的居民繞着八卦田或小跑鍛煉,或散步說笑,或一家大小寵物同樂,一派怡然自得。每當秋天來臨,人們還可報名體驗農耕活動,在這個原本的皇家籍田,盡享豐收的喜悅。
九溪
九溪,俗稱「九溪十八澗」。十八澗並不是指有十八條水道,而是意指山中細流之多,流泉淙淙不斷。溪流、茶園、迷霧、青川,構成了這一景區的四大特色。行走在高低不平的路徑中,一路重巒疊嶂,峰迴路轉,山鳥嚶嚶。晴天秀色可餐,陰天煙雲飄渺。每當夏日來臨,九溪入口的進出車輛往來不絕,許多市民遊客結伴前來,在溪流中戲水玩耍。玩累了,尋一處僻靜角落,或坐或立,或躺或依,耳旁傳來潺潺水聲,風鳥蟲鳴,不覺昏昏欲睡。有備而來的遊客還會自帶野餐裝備,將雙腳浸沒在清涼的溪水中,品嘗一份愜意的午餐,或是將西瓜等水果提前浸在水裏,自製一頓涼爽的下午茶。
十裏琅璫
在風光秀美的西子湖畔、西南面的崇山峻嶺中,有一山嶺名為「郎當」。山嶺裏有一條長達十裏的古道,相傳這段路是古時候挑擔貨郎摸索出的一條近道,藉此能從錢塘江邊快速抵達龍井和靈隱。每當貨運繁忙時節來臨,漫山遍野,入耳皆是貨郎擔子「叮鈴鐺啷」之聲,因此又名「十裏琅璫」。
每年到了秋冬時節,十裏琅璫又是另一番景象,沿途的樹林呈現出五彩繽紛的顏色,如同披上美麗的繡衣。攀上山頂,極目四顧,近可眺峽谷叢林,遠可望西湖碧水,周邊山峰連綿,山下村落星布,少有人工開發的痕跡,顯得既古樸又野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