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神州风采 > 正文

湖湘非遺 驚艷世界 | 遇見扎染,由染而生

時間:2023-08-21 14:39:37來源:大公網

  扎染古稱扎纈、絞纈,古代常見的防染印花紡織品有絞纈、蠟纈和夾纈等種類。是漢族民間傳統而獨特的染色工藝。織物在染色時部分結紮起來使之不能着色的一種染色方法,中國傳統的手工染色技術之一。

  扎染有着悠久歷史。起源於黃河流域。起源於何時尚無定論。據記載,早在東晉,扎結防染的絞纈綢已經有大批生產。公元408年東晉時期的作品,扎染這種工藝早在東晉時期就已經成熟了。當時絞纈產品,有較簡單的小簇花樣,如蝴蝶、臘梅、海棠等;也有整幅圖案花樣,如白色小圓點的「魚子纈」,圓點稍大的「瑪瑙纈」,紫的白花斑酷似梅花鹿的「鹿胎纈」等。

  在南北朝時,扎染產品被廣泛用於漢族婦女的衣着。唐代是我國古代文化鼎盛時期,絞纈的紡織品甚為流行、更為普遍,「青碧纈衣裙」成為唐代時尚的基本式樣。北宋時,絞纈產品在中原和北方地區流行甚廣。

  湘西鳳凰縣扎染

  苗族是我國僅有的幾個人口超過500萬的少數民族,也是我國最為古老的民族之一,其歷史要追溯到上古時代以蚩尤為代表的苗蠻集團,甚至是更早的九黎和三苗。苗族人民有着自己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民間工藝美術技藝,其中的扎染藝術在整個染織美術界久負盛名、獨放異彩。

  湘西扎染藝術歷史悠久,其起源現在已經無從考證,目前也尚無定論。不過據推測,這種印染工藝當在夾纈之前,因為早期扎染的防染工藝較為簡便,僅用針、線作工具即可。又因我國絲織品產生較早,印染工藝也很發達,扎染與絲織面料之結合可謂珠聯璧合。其成品原始古樸,是鳳凰民間工藝品中的精品。

  湘西苗族有着獨特的審美,平時的裝束及生活用品都用到了扎染工藝來裝飾,他們自己種棉花及染料,自己養殖蜂蜜,自己紡紗織布,扎染繪色均自己動手自給自足。

  獨特工藝

  湘西傳統扎染按製作方式分,有「先折後扎」以及「針縫」兩種工藝形式。

  先折後扎的操作方式可將整幅布按幾何進行摺疊然後捆紮,也可對布料進行局部摺疊捆紮;還可無規律擠捏後捆紮。前者作品效果以幾何形為基本框架,間以自然肌理;後者則呈現為無規律的自然肌理效果。其作品形象粗獷,不求準確地表現自然對象。

  針縫就是用針線縫製,按照所需圖案的輪廓走線,有時採用正扎反染,並在需要出現灰色或白色的部分包紮密材料防染。其作品效果是圖案輪廓由一條虛實變化的粗獷肌理線組成,可以表現出較細膩的花紋圖案。並且密封處產生灰色調,這樣使湘西扎染有了黑白灰三個色彩層次,擴大了表現空間。

  湘西苗族扎染紋樣分為圖騰崇拜、祖先崇拜、民族崇拜是湘西苗族地區扎染紋樣形成的主要原因,這些紋樣以不同的造型出現在鳳凰縣苗族的民間工藝品中。他們崇拜、敬仰大自然,將大自然中常見的花鳥魚蟲、飛禽走獸等形象作為圖騰符號,認為它們可以庇護自己的族人。

  傳承與創新

  湘西鳳凰縣扎染在圖案藝術、古代結紮技法和現代印染工藝相結合的基礎上,推陳出新,發展了彩色扎染這種新的手工印染技術。彩色扎染突破了傳統單色扎染色調的局限,強調多色的配合和色彩的統一。利用扎縫時寬、窄、松、緊、疏、密的差異,造成染色的深淺不一,形成不同紋樣的藝術效果。隨着市場需求的擴大,大理扎染的圖案也越來越複雜和多樣化,起碼有數百種之多,而且各種尺寸大小都有,衍生出扎染包、扎染帽、扎染衣裙等琳琅滿目的工藝品。

  扎染顯示出濃郁的民間藝術風格,一千多種紋樣是千百年來歷史文化的縮影,折射出的民情風俗與審美情趣,與各種工藝手段一起構成富有魅力的中華傳統織染文化。(來源:鳳凰古城旅遊區)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