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宮仕女」與湘繡針法演繹刺繡作品相得益彰
一群「仕女」踏着輕盈步伐徐徐躍上舞台,其優美的身姿、極富古韻的造型、靈動飄逸的表演,彷彿讓人「邂逅」漢代宮廷春色滿園的浪漫景象。近日,「加強非遺系統性保護 促進可持續發展」2023年湖南非遺展示體驗月系列活動,就在這個沉浸式人物造型藝術表演中拉開帷幕。
此次系列活動由湖南省文化和旅遊廳指導,湖南省文化館(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辦,從即日起持續至6月20日,通過演藝、展覽、研學、體驗等形式呈現精彩內容,重點展示非遺賦能鄉村振興、非遺研培、非遺實物徵集等湖南非遺保護工作成果。
活動現場展示的湘繡技藝
上述沉浸式人物造型藝術表演,展示的是來自湖南藝術職業學院的非遺研學成果,她們以「出畫入戲」為表現形式,將中國古代十大傳世名畫《漢宮春曉圖》活靈活現地「復刻」出來,藉助舞台表演的方式,最大程度地複原了中國古代服飾。
近年來,湖南省非遺保護中心針對國家級和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徵集實物藏品資料,先後徵集了80套湘繡針法演繹作品,108幅土家織錦傳統配色圖案作品、88件侗錦織造技藝傳統圖案作品、165個曾金貴湘劇臉譜作品等。
活動現場重點展出了湖南省非遺保護中心聯合湖南省湘繡研究所,歷經三年共同打造的80套湘繡針法演繹刺繡作品,其中有表現性針法42種、裝飾性針法38種。每幅作品均以針法演繹刺繡圖的形式,詳細講解湘繡針法綉法步驟,全面展現了湘繡技藝百余年的發展成果。
「一幅針法演繹刺繡作品,從解析步驟、確定題材、構思圖稿、文字撰寫,到手繪上稿、刺繡完成,平均耗時15天。」湘繡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湘繡鬅毛針第四代傳人成新湘介紹,這些針法綉法的演繹,清晰明了、通俗簡練,讓觀者看得懂、學得會,便於大眾學習、研究和實踐。
湖南省直機關婦工委向十八洞苗綉鄉村振興示範基地贈予湘繡作品
鄉村振興成果展則通過4個在女性之間代際傳承的典型案例,展示了非遺在助力鄉村振興上的成果。十八洞苗綉鄉村振興示範基地、「讓媽媽回家」湘西七綉坊非遺工坊、湘西州龍山縣葉氏織錦非遺工坊以及通道文坡村侗錦傳承基地、湖南大學數字文化創意智能設計技術文化和旅遊部重點實驗室,這4個案例實現了造血式扶貧,帶動了當地女性就近就業,讓非遺傳統技藝進一步傳承發展。
活動期間,湖南非遺展示體驗館還會開展剪紙、傳統和香製作技藝、麵塑製作技藝等非遺研學體驗活動。 (鄧霞 宋婷娟 張昕)